logo

真情“慰” 真诚“问”

真情送温暖,寒冬春意浓。年末岁首,各级领导机关纷纷下基层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寒冬里送来温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让被慰问的党员群众感受到了各级组织的温度和温情。这一行动,无疑是情系基层、心系百姓之举,受到人民群众普遍好评。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慰问年年岁岁花相似:一袋面、两桶油或若干慰问金。有的领导干部到了慰问点,与慰问对象握个手、拍个照、录个影,寒暄几句,板凳没坐热、话没聊透,就匆匆告辞。这样的慰问难免“温度”不够,效果不佳。因此,笔者以为,要让慰问活动真正架起党群干群关系连心桥,不仅要真情地“慰”,而且更要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真诚地“问”。

  问明原因。困难户的贫困原因有很多:因病致贫、因老致贫、因灾致贫等,困难群众不仅需要“雪中送炭”,更需要有人“授之以渔”,教会他们致富的办法和本领,为他们提供脱贫解困的机会、方法和路子。利用慰问的时机,在“问”上下功夫,多听民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症于民,为困难群众找原因、出计谋,将群众难题带走,把解决办法带回。从思想上给困难群众打气鼓劲,这样才能把慰问工作做好、做实,做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

  问清需求。从群众角度思考,慰问给的“大礼包”,只能救一日之急,难解百日之穷。被慰问的对象大多是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他们困难情况各不相同,有重病患者的家庭,渴望送医送药;有脱贫愿望的群众,盼致富信息、技术和项目。在慰问前要做好做足功课,问问自己到底能给群众带来什么帮助?给予群众多少实惠?多设身处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清楚“慰问谁”“怎么问”等问题,了解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如此慰问才是群众最需要的。而不是“标配”的一包米、一桶油或一个钱袋。

“问”出实招。以往“慰问”过程中,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着钱,悄无声息,一送了之,领到的不领情,没领到的有怨言。一般而言,年终慰问对象多半是“精准扶贫”对象。党员干部应借年终慰问之机,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量身定做、因户施策,“慰”出温暖,“问”出实情,为后续扶贫定思路、打基础。不仅要问清他们需要什么、急缺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把准脉搏,还要立足“实”字下功夫,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贫困。让他们工作有干头、生活有念头、未来有盼头。(□ 侯天柱)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