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文物“数字化保护”,任重道远

gb30观点a

【连网】  近期,随着最后一幅书画作品扫描完成,市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主体竣工,全面转入数字资源后期处理。与此同时,市博物馆也在对馆藏书画文物进行二维“高清图像采集”,该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市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实现馆藏珍贵文物所含信息的全方位采集、管理、保护和利用。

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精神与文化的见证。面对网络空间日益旺盛的文化内容需求,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大势所趋。而“数字化”一旦被有效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的发展边界和趋向也将得到极大拓展。而我市在这场文物的数字化变革中,能做到什么,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启发呢?

推进“数字化保护”

制度化和体系化是基础

54件(套)文物三维模型制作、358件(套)文物高清影像拍摄、125幅书画扫描、1455张底片扫描任务,并首次建立了藏品资源管理系统——这是在近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市革命纪念馆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却也往往经不起时间的磨损。如何让文物历久弥新,让未来的人们能够透过它们回望历史,“数字化保护”无疑是一条良策。通过三维激光扫描、高清影像拍摄等方法,不仅能让文物在虚拟世界中“永生”,也为大众零距离接触这些文化遗产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代代传承。而纵观全国,北京故宫、云冈石窟、西藏托林寺白殿、青州龙兴寺佛像和宋代海船等著名文物古迹,都在大力推进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举措。

“自新馆开馆以来,市革命纪念馆始终高度重视文物数字化工作,先后为馆藏2700余件(套)文物、档案、照片进行了扫描和拍摄,初步建立了数字档案。”市革命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纪念馆成功申请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文物数字化保护,并于今年6月正式实施。与此同时,市博物馆也组织编制了《连云港市博物馆数字化保护方案》,为馆藏文物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展示、综合研究保护等工作提供原始数据支撑。该方案获得批复,已进入实施阶段。全市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当前我市的文物数字化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深入下去,定然会取得可观成果。若要如此,最基础的就是要健全登录制度,持续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认定、馆藏文物鉴定定级,多种方式实施革命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流失海外文物专项资源调查。同时还要搭建数字平台,构建文物数字资源生产与监管体系,将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资源,将束之高阁的信息产品开发为社会共享、全民可用的发展要素。同时优化信息聚合,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将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保护开发“一张图”中落图落位,全面落实“保护第一”的原则。

优化数字管理

专业人才是发展关键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文保部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在做好文物进出库和基础数据测量的同时,主动配合施工方搭建场地,反复调整文物位置,全力确保拍摄质量。”市革命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鉴于该项目专业性强、要求高,为保证质量,市革命纪念馆还邀请省内专家召开方案论证会,并聘请行业专家为顾问,全程跟踪项目实施。不过,因为目前我市文物领域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物数字资源体量与庞大的物质文物资源基础并不相称;馆藏大体量文物、书画作品和底片均未进行数字化处理。

当然,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更重要原因在于,缺少专业团队深入管理和运作,一些后续的工作仍会显得捉襟见肘。“人才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因为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市场去解决,但是人才的问题会造成更大的发展短板。”业内人士指出。所以,为了有效推进本土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实施,就要努力引进和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

“在这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等是可以寻求支持的最佳单位,通过它们可以建设相应的文物数字化研究机构,并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培养文博知识与信息化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等。”业内专家指出。同时还可以在相关高校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加强与各级各类博物馆、文保单位的深度合作,拓展应用范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现有文博、文保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提升他们的理论观念和数字化技术水平。

在此基础上,业内人士还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文物数字化专门工作体系,加强项目引导与经费保障,对接技术进步与行业需求,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智能化管理,充分释放文物数字化发展潜能,有效提升文物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握数字机遇

不断推进“文物+”项目开展

迈步向前,昏暗光线中,不时爆发出轰鸣声,配上投射在山体上的红色光影,走在玻璃走廊上,仿佛身临地下火山,感受到喷发的震撼——这是东海水晶博物馆“开天辟地厅”里的一幕。“我们会通过三维控制技术,动态演示水晶形成的历史过程。”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拓展自然遗产的表现方式,为受众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物信息产品。通过这一数字化手段,让受众共享历史的魅力。

实际上,这仅是我市文物数字化保护上的一个创新尝试,想要获得更广泛的运用,依旧任重道远。目前,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除了存在技术手段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普遍问题,还存在交互性差、共享性差等问题,即无法有效变现和利用。基于此,我市文物事业需强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当前数字化建设重大机遇期,开辟新路径、提升新能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数字化转化,实现与其他行业领域的交互、交流与共享。

所以,除了东海水晶博物馆对文物的故事采取视觉化呈现,还可以探索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集合先进科技新手段、丰富内容供给新样态;将文物与文创嫁接、与旅游融合、与科技联姻、与教育衔接。比如河南博物馆的“妇好鸮尊”IP孵化及文创研发项目,就汲取馆藏文物“妇好鸮尊”深厚的文化内涵,挖掘其经典文化元素,借助纺织品、印刷品、工艺品等不同载体,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主题文化创意系列衍生品。再比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辟了红岩影像虚拟体验项目。该项目以红色经典革命故事为背景、以渣滓洞白公馆为环境意象、以追忆缅怀红岩英烈为情感符号,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打造国内首部VR情景体验剧,为广大游客带来一部创新性红色文化视觉盛宴。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要助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还要进一步加速推进智慧博物馆发展,将数字化广泛应用于征藏、保护、展陈、教育、传播等博物馆发展要素,逐步实现博物馆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不断增强馆藏文物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使得文物资源进一步被盘活,助推城市文化大发展。(□ 张晨晨  鲍林 赵旭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