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全国文明村的港城实践

【连网】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乡村治理实际,不断深化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文明创建活动,发动全市1489个行政村积极参与文明村创建。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培育工程得到大力推进,形成评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尚。截至目前,全市共评选出全国文明村8个,省级文明村52个,市级文明村177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56%。

gb20观点e

经过前两年的具体实践,既总结了经验,也面临着一些新要求新问题。为此,我市又该如何查漏补缺,顺利实现农村新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提升呢?

人力资源配置仍可提升

多方力量参与是合理策略

“村干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是推动者、引领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日前,在面向市开发区检察院全体干警的“主题党日”现场学教活动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劳动模范”钟佰均以22年的艰苦奋斗经历,给干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详细介绍了西棘荡村党建工作与谋求发展、改革创新的奋斗历程,把艰苦奋斗、创业实干的“西棘荡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干警。在钟佰均的引导下,干警们还参观了西棘荡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光辉历程”党史党性教育室、村广场文化长廊等场所。

正如钟佰均所言,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典型模范的带动,是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我市一直以来都在此方面下大功夫。比如去年以来,依托道德讲堂载体,开展“千名书记”讲党课、“理论下基层,我来讲一课”等基层宣讲活动1370余场,全市10个县区功能板块实现全覆盖;广泛组织道德模范、港城叶欣仁、最美抗“疫”志愿者等先进典型基层巡讲活动,开展巡讲活动200多场,受教育群众10万多人次。

gb20观点d

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不可回避,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尤其是一些乡镇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够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造成市县“热”、乡镇“凉”、农民“冷”的现象,这就导致基层文明创建工作呈现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经常面临一人分饰多角的局面,时间、精力饱受挤压,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精力深入群众,影响探索创新;有时会出现走过场的考核。再加上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自身学习时间较短,对最新方针政策理解不准,掌握不牢,开展工作时往往就事论事,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市积极推进创新举措,比如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在创建过程中引导各新型社区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村民发展的方式,如实行村镇共建、组织村企单位共建、开展村校共建、军警民联动共建等;引导基层普遍成立“新乡贤会”,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精神引领作用。借助新乡贤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我市还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推进工作展开。比如组织文艺爱好者、青年志愿者担当乡村文明宣传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文化等送进农村;组建广场舞、太极拳、掼蛋等群众参与度高、进入门槛低、人气集聚性强的农村业余文艺队,活跃新建社区文化气氛,融洽邻里关系,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配套仍缺乏

亟须建设更多活动载体

走进赣榆区宋庄镇乡贤广场,你会看到,百米长的乡贤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着首批14名镇级新乡贤先进事迹,时有散步的群众驻足观看。全国道德模范、现代乡贤方敬,爱乡睦邻、孝贤友善于宗栋,“中国好人”伏霞等,一件件耳熟能详的乡贤故事在长廊内全情展示。在乡贤长廊旁,还配有村民大舞台、篮球场、健身器材等基础硬件设施,打造出了千米环河乡贤文化宣传栏。

“没有好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就好像无水之鱼,无法实现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他们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市1489个行政村,1106个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率达74.3%,有效推进各类资源统筹整合、共享使用。同时,我市还在各新型农村社区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和宣传栏517块,打造主题广场和文化走廊20个。时至今日,全市行政村已实现“10个1”目标全覆盖,其中包括1个道德讲堂、1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个文化小舞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gb20观点f

不过,随着农民集中居住形成的农村新型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层面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一般是边拆迁、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大多是在居民入住之后才陆续开始建设,往往导致文体设施、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网点等不能及时覆盖到位,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不便。”业内人士说。同时,由于镇村财力相对薄弱,除了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得到了重视,还缺乏更多的活动载体,部分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为此,我市今年将重点围绕这方面,建成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和村(社区)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半年,拟表彰192个市级文明村,确保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60%以上。

文明创建环境仍需营造

农民价值引领是根本之道

日前,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东海县科协科普大篷车跟随由东海县扶贫办牵头、东海县卫健委、人社局等10多家单位组成的扶贫队伍前往东海县石榴街道柳汪村新农村服务中心开展下乡“五送”活动。科普大篷车共有展品24件,分为“电磁与材料”“运转与力”“视觉体验”“机械转动”“健康生活”和“高新科技”6个不同主题,展品刚安装好就吸引了柳汪村村民前来体验,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龄最小的才3岁。他们对大篷车展品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孩子们,对每个展品都想亲自摸一摸、看一看。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却不平衡,导致了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度不高。”业内人士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本质在于要引领农民的精神价值追求。可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不少农民开始追求自我的价值选择,利益主体趋于多元,造成新时期农民的价值选择更为多元化,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应景而生。

gb20观点f

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增多,我市强化了以活动为载体的精神价值引领工程。如同东海县科协科普大篷车那样,去年以来,我市积极举办了“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群众文艺精品巡演活动85场次,以报刊、网络等形式全市推介表彰,倡导文明新风。同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贤理事会、科普大篷车等载体,开展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420余场,推动“村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当然,因为农村素质教育投入不足、精神文化产品稀缺、精准服务不够对标等因素,导致个别乡镇、农村、社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领不到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有效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我市将实施农村文明素养提升计划,整合电视、广播、手机、网络、橱窗、宣传栏等各种有效的宣传载体,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全覆盖,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张晨晨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