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平面到立体的“价值变现”———谈地方文学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助推作用

【连网】□ 张晨晨 厉雨童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存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而很多时候,文化会通过文学的样式留存下来,于是文学遗存也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富集区。此前,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新闻引人注目,也让“平面文学的活化运用,带动城市文化延展”的话题,一时间甚嚣尘上,引发各界思考。

众所周知,我市可以说是一座古典文学构筑的城市,《镜花缘》《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以及鲍照、石曼卿等古代名家等,因古典文学遗存的富集度很高,也凸显了这座海滨城市的历史格调。近代以来,我市还涌现了朱自清、刘国华、徐则臣等名家。

但与此同时,我市缺乏对文学遗存的活化利用,以及对地方文学变现的有效思路。否则,也可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贡献一份特别的文学力量。

■ 我市古典文学元素富集,但仍缺乏有效开发利用

“《镜花缘》是连云港重要的文化品牌,希望能够跟韩忠老师的团队加强沟通衔接、务实合作、协调各方支持,推动项目落地,为发扬光大镜花缘文化作出积极贡献。”近日,镜花缘影视文化版权研讨沙龙在北京举行。著名美术指导韩忠等电视剧《镜花奇缘》创作团队一行和《镜花缘》收藏与研究专家、北京智慧财富集团董事长丁坚等围绕《镜花缘》影视项目的开发、合作进行交流。

“我市是少有的古典四大名著都有涉及的地方城市。”市作协主席蔡骥鸣介绍,《西游记》这本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就写于连云港的花果山。《三国演义》是一部集智谋或阴谋之大成的文学名著小说,里面也有诸多连云港元素的呈现。《红楼梦》更为大家所熟知,作为中国四大盐场之首的连云港,曹雪芹的爷爷、父亲多次到访,可能曹雪芹也随其一起乘运盐船只到过连云港,因为从《红楼梦》这部名著中可以看出,在许多方言俚语、地方掌故、语言习惯、生活习俗中均可找到连云港的影子。

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儒林外史》与连云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随其在板浦盐场任盐课司大使的哥哥李汝璜来此生活,并与连云港海州著名学者许桂林、许乔林的姐姐许芙蓉结成连理,在板浦镇,写成了《镜花缘》,书中的主人翁唐敖、林之洋到海外游历经商,成了连云港市较早对外开放、联系招商的开拓者。

此外,《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4岁随父亲来到赣榆,其父吴霖起任县教谕。在这里生活了八年,可以说这八年,是吴敬梓思想观念形成与文化积累完成的重要时期,为其创作名著《儒林外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纵观这些名著在我市的开发现状,仍可用捉襟见肘来形容,无论是花果山景区的质感提升、西游的影视IP孵化、镜花缘小镇的打造、李汝珍故居的保护等,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对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助推,目前并未有明显效果。

■ 地方文学流派尚未形成,推广地域文化仍是“单打独斗”

当代社会人们交往频繁,流动性强,强调地缘文学特色,提出地方性文学的概念。因此,固守本地的作家和“走出去”的作家,构成了不少地方文化输出的两翼,而正是“走出去”的作家,在宣扬家乡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更明显的带动作用。地方文学流派的形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体现,反过来,也影响着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泰州里下河独特的水乡特色,形成的自然风态、风情有别于其他地区,诞生了“里下河作家群”。一位评论家认为,从里下河作家群的人数,各类文学作品的数量、质量与影响力,以及作品的地缘风情、题材风格具有相似性等特点来讲,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提出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无独有偶,淮安市淮阴区也十分重视地方文学对本市文化的滋养作用,他们积极推进文化运河建设,围绕大运河“形”与“魂”,创作了一批具有淮阴本土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精心策划了“缤纷四季乡约淮阴”运河文化主题系列活动、“韩信杯”文创研讨会、各类大运河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去年10月,淮安市首届“运河文学”主题论坛开幕,这个活动就是要搭建起一座文学与运河的桥梁,通过各位文学名家手里的生花妙笔,更好地传承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更好地发掘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

实际上,我国文坛也有过“文学陕军”“文学湘军”等提法,而类似“里下河文学”在省内也形成了一定的效应,省内各市有不少抱团成伙的作家群。这些作家们既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又有相通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气质。在写作上有着高度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会以各自独到的笔触,逐步延伸到文本之外,立体呈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

纵观我市,目前这种态势相对薄弱,并未形成我市独有的作家群,大部分时间,作家们都是“单打独斗”。蔡骥鸣介绍,陈武的散文随笔集《海古神幽连云港》、王成章的报告文学《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相裕亭的“盐河人旧事”系列小说,都很好地展现了我市的地域文化风貌,关注了港城的自然人文风貌、红色革命文化、盐河边的世俗文化等,但对港城历史人文风貌的系统展示、变现能力,相对薄弱。好在配套的全民阅读活动、影视孵化计划、文创产业开发,正在不断展开,收效正慢慢凸显。

■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神乌赋》为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竹简所载,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2000余年的西汉赋,此赋以四言为主,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乌的性格和悲惨命运。《神乌赋》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赋乃至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同时将我国禽鸟寓言及俗赋的产生时期提前了近200年。一首西汉时期的俗赋,也是我市丰厚的民间文学底蕴的缩影。

民间文学包罗万象,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地理舆情、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等,其大多以神话传说、民谚歌谣、戏曲说唱、对联碑文等形式存在。我市同样存在大量的民间文学素材,地方文史工作者、民间文学爱好者在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例如彭云、韩世泳、张树庄、葛永明、张名艾等本土文学工作者,相继推出了不少关涉民间文学的著作,同时也添加了不少个人解读。

业内人士认为,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观、审美趣味等,参与了人文精神塑造过程。整理和传承地方民间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当前我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地方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传承,势必为此项工作提供文本留存和宝贵的人文历史备案,助推此项工作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所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这样一部囊括中国百年来民间文学集大成之作,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正式启动编纂。据悉,未来8年,来自全国的专家将把数代文化工作者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整理成书。我市若能参与,势必对本市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大有裨益,对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