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侍敏 滕海洋
公司刚注册完毕,就有会计公司的代账电话找上门;新房交付不久,装潢公司就打电话询问是否装修;孩子幼儿园还没毕业,就有培训机构盛情邀约试听幼小衔接班课程……网络的普及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就如公民个人信息更容易被泄露,从而造成垃圾广告、骚扰电话愈加频繁,严重的还会由此带来诈骗、绑架等严重刑事案件。如何解决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安全,就显得极其重要。
向家长发送招生信息
培训机构“栽了”
“您好,我们在本周末有个英语试听课,想邀请您和您的孩子免费试听”、“初二下学期即将迎来小高考,早复习早准备,学生成绩达到58至60分,聘请经验丰富老师直击考点”……相信类似的招生电话、短信,很多家长都曾经收到过。不过很多人只会对这些培训机构的电话和短信不胜其烦,却并不知道他们没有经过消费者同意就发送商业招生信息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近日,海州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这样一起培训机构擅自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案件。
笔者了解到,该培训机构负责人通过一个QQ群购买学生及家长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郑州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的通讯平台,针对即将进行小高考的初二学生家长发送招生商业信息。截至被查处时,已向1000多名学生的家长发送短信。而根据《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和具体规则,并征得消费者同意……”的规定,该培训机构的行为属于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最终被予以行政处罚。
“消费者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未经同意擅自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情节严重的还将入罪。”海州区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因为在被我们查处的时候,该培训机构还没有开办培训班,所以也就没有违法所得, 否则,按照《刑法》有关规定,为合法经营活动而非法购买、收受敏感信息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获利5万元以上,或者非法收集、使用的个人信息超过5000条就将构成犯罪,等待商家的可就不是罚款这么简单了。”
四大途径
导致个人信息遭泄露
在为执法部门查处的这起侵犯个人信息案件拍手叫好的同时,不少市民可能也会感到纳闷: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笔者从市公安部门了解,人为倒卖信息、电脑感染、网站漏洞、手机漏洞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径。
“一些商家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收集用户信息;消费者在就医、求职、买车、买房、买保险,或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或银行卡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出售;废旧电脑磁盘恢复数据……”海州公安分局网安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说。一些能够掌握用户信息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库,也会因为管理不严或“黑客”入侵而导致个人信息外泄。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个人信息泄露途径也开始增多。“比如你在安装某些APP的时候会收到‘是否同意使用你的位置?’、是否同意读取你的通讯录’等提示。”该负责人表示,“只要你同意了,不仅你的手机号、姓名、地址、银行账号等信息,还包括你通讯录里的好友信息都被采集了,只不过采集完以后储存在了某个数据库,一旦这个数据库被‘黑客’攻破,里面的信息也就暴露出来了。”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特别是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交易已然发展到互联网平台化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上,没有花钱还查不到的信息,你我都在信息社会当中“裸奔”。
利益驱使
个人信息黑市交易猖獗
个人信息泄露为何如此猖獗?据笔者了解,一是因为企业“内鬼”受不住诱惑倒卖公民信息。就如一些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商家,如快递公司、汽车4S店、健身会所等商业机构,因其对保存的客户信息数据库的监管并不严格,就会出现两种外泄的可能性:一是这些数据可能会被内部员工偷偷复制出来,拿到网络上进行交易;二是这些数据在存储、传输的过程中被网络“黑客”窃取而流入到社会上。而个人信息不论线上线下交易量都非常大,即便一条信息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但一个交易往往几千上万条,这样一来,非法交易获利也非常可观;二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违法成本低。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部专门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的法律,并且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专门法立法进程也比较缓慢;还有就是个人信息非法倒卖查处难度大。由于个人信息获取、存储和利用的环节众多,线下和线上传播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追本溯源成本很高,发现、查处难度往往很大。据了解,海州公安分局网安部门2018年查处的非法倒卖个人信息案件仅一起,当事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将个人信息出售给装修公司、材料商,因“情节严重”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这些理应受到特殊保护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后,轻则让人饱受垃圾短信骚扰之苦,重则造成诈骗、绑架等犯罪行为。据网安部门统计,在他们查处的网络犯罪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涉及侵犯个人信息。
护航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亟待多方“亮剑”
没有用的商业广告让人烦不胜烦、诈骗短信电话更是让人一不留神就会损失钱财、有人甚至因为个人隐私泄露导致身心受到伤害。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巨大,笔者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网络管理能力,依法履行职责,主动监管、纠正网络不法行为,对泄露个人信息的相关责任人予以严惩,强力铲除信息泄露的土壤,维护互联网的干净与规范。
其次,企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数据的监管。不难看出,那些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事业单位正是信息泄露的源头,因此,要从其内部入手,从制度上堵住信息泄露之源。
此外,相关职能也要加大用法律的手段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牟利,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这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他们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进而剥夺其再次实施此类犯罪的经济能力。与此同时,也给其他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商家、不法分子以威慑和警醒。笔者从海州区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了解,除了教育培训行业外,他们还将从房产销售、装修装饰等行业入手,重点查处一批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情节严重的,还将移交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此外,笔者从海州公安分局网安部门也了解到,2019年至今,该局立案的非法倒卖个人信息案件已有五六起。
当然,公民本人也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透露给他人或商家、不要随意浏览不安全网站、也不要在网络上随意注册、含有个人信息的纸张、信件要销毁后再丢弃、面对商家的实名注册就免费送礼等活动,一定要严格辨别后再参加……只有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才能有效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