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如何摆脱有项目没“人”用的尴尬 ———关于我市社工行业现状的思考

【连网】□ 庄婷婷

 近年来,社工这一职业常被比喻为“有工资的活雷锋”。然而,该行业内因薪酬待遇偏低,流失率居高不下。一些长期服务基层的社工离职,对一些需要专业介入的居民来说,影响不小。记者从我市第一届民间公益交流分享会获悉,由于收入较低,社工流失增多,一些社工机构面临有项目没“人”用的尴尬。

收入偏低

社工离职现象频现

社工工作覆盖面广,与项目购买方、服务对象、居委会等都有着很多交叉和联系,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社工全力付出,尤其是在老人和青少年这些工作领域,定期举行专项活动,形式多、工作量大、占用周末以及休息时间等。作为一线社工,工资大约每月只有2000元~3000元。不少社工的付出与收益不对等。

晁阿姨是一名有着5年工作经验的社工,目前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我是本地人,有退休工资,做这份工作主要是出于爱心,儿女也支持。但如果对于一名年轻人来说,就很难坚持下去,毕竟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要考虑结婚买房。”在晁阿姨看来,做社工是一件好事,但是年轻人以这个为职业,不太现实。

小范今年25岁,曾经在我市某机构做专职社工。“一个月就2000多元钱,不是我没有爱心,而是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怎么帮助别人啊。现在随便找个工作都比这个收入多。”

记者采访了多个社工机构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面临发工资难、招人难等困境。

“现在我想招一个有经验的护理员太难了。我们能负担的工资就那么多,但现在的生活成本摆在那,很难招到人。而且说实话,现在社工的社会认可度还需要提高。”荣华老年公寓负责人封必荣说。

加大投入

破解社工“用人荒”

记者了解到,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联合18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并推动成立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和专题推进会,提出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薪,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与激励保障措施,在全市层面对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统筹协调和研究部署,定期研究政策措施。

“2017至2018年,市民政局安排福彩公益金16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连续2年面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主要围绕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婚姻家庭辅导、社区治理等方面设计项目,公开征选专业社工机构,并且委托第三方———无锡梁嫣红社工服务室提供全程督导及系列培训,开展为期2年的专业服务试点项目,不仅惠及需要专业社工介入的人群,而且促进了社工实务能力提升,带动了民办社工机构建设。”市民政局相关人士介绍。

据了解,我市将有序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培育发展、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五大工程”,积极推进试点探索,分层分类开展专业培训,拓展医务社工、学校社工等服务领域,扎实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提高薪酬

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

尽管政府对社会工作很重视,出台一些政策,加大投入,但因为待遇和上升空间问题,目前我市社工机构的流失率依然不小。

“比如政府购买项目,10万元一个项目,包含用人成本、活动经费、培训费用、管理经费等,真正用到社工头上的并不多,这也是社工到手工资不高的原因。”我市某社工机构负责人说。

社工是一项新兴行业,需要全社会给行业一点时间。据业内人士透露,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市社工行业也并非没有“乱象”,如一些没有成熟的社工单独开展个案介入,一些没毕业的实习生按入职社工来“购买”,为了中标同行压价等。“这些现象影响着行业服务质量,降低了市民对社工的评价,也影响了购买方的信任。”

专业人士表示,要看到社工行业进步,行业水平仍需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急需建立一套渐进的社工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让服务质量能对应提升的社工薪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