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热浪裹着铁轨温度,在赣榆站台上蒸腾。人潮中,1米 8的赵亮格外醒目:黝黑脸庞淌着汗珠,湿制服紧贴脊背,肩章黄杠灼亮如炬。他攥着大喇叭,指令穿透人潮,沉稳如标杆。这位连续6年徐州车务段安全生产先进、两次国铁上海局春运先进的客运值班员,正用汗水践行“做有温度的人,干尽心的事”的誓言。
军人的底色,把坚韧刻进骨子里
“我曾是武警消防战士。”赵亮说这话时,眼神透着自豪,语气带着军人的干脆。2003年,他脱下橄榄绿换铁路蓝,2018年青盐线开通时成为赣榆站首批售票员,在窗口用指尖敲出与铁路的缘分。
七年过去,部队淬炼的坚韧早已扎根。2020年疫情突袭,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的他,在值班室灯光下写下“火线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满是坚定:“这是考验,更是保证书。”
四十多天里,他以站为家,测温、消杀、转运旅客,累了蜷在椅上,饿了泡碗面。防护服里的衬衫湿了又干,结出盐霜。疫情最紧时,他总第一个穿防护服接重点地区旅客,“我先上”成了口头禅。
次年暑运,一名旅客列车上突发急病,需在赣榆站紧急下车。赵亮联系120、划定接应区,从下车到送医仅用21分钟。在医院,他跑前跑后缴费送单,直到旅客脱险、家属赶到才返回,此时天边已泛白。从售票员到党员值班员,他冲锋在前的姿态从未改变。
服务有温度,让旅客感受家的暖
“让旅客满意来去”,是赣榆站的承诺,更是赵亮的行动。这个日均发送3500 人、停靠60趟列车的站点,暑运高温与客流叠加,最能检验服务的温度。
雷锋服务台前,他带头落实首问负责制。“7.1”调图后车次变动多,他及时更新信息栏,还联动赣榆区新媒体发布,方便旅客查询。面对换乘咨询,他总耐心解释:“南京站换乘有15分钟,赶不及的话,G1810次有1小时,更稳妥。”
对重点旅客,他坚持“一对一”服务,给轮椅垫防滑垫,帮旅客提行李避滚轮,记得常来的张大爷爱喝温水。青口镇眼障青年小李往返镇江,两年间全靠赵亮接送,“赵主任比亲哥还上心”。
去年夏天,一对坐过站的小兄弟在赣榆站哭泣。赵亮安抚好孩子,亲自送他们去连云港站找父母,路上买面包、讲安全知识。当家长见到孩子喜极而泣时,他只说:“换了谁都会这么做。”
7月23日,一名女子在地下通道突发癫痫晕倒。赵亮百米冲刺赶来,指挥旅客保持距离,轻扶女子侧头、解衣领保呼吸,直到120到场。服务台的《重点旅客登记簿》上,轮椅使用记录密密麻麻,每年都要修换的轮椅,是温度的见证。今年7月,两面锦旗接踵而至,分别感谢他找回失物、救助病人,烫金文字是温度的最佳注脚。
干事必尽心,把责任扛在肩膀上
2021年任客运班组长时,赵亮定下目标:“有名次争第一,无名次创一流。”他常说:“班组长是担子,不是荣誉。”暑运日均6000人的客流,让这份“尽心”更显厚重。
针对暑运特点,他引入“番茄工作法”,划分重点时段与任务,推行站台与出站口人员两小时轮换制,既防职工中暑,又借轮换互检补漏。结合人性特点,借鉴部队战术,提炼“二二结合”工作法,将老新职工、党员与非党员、关系好搭档、急慢性格、强弱业务互补组合,激发优势、弥补短板,形成1+1大于2的协同效能,大幅提升暑运工作效率。
他每天比班组早到一小时,和师傅检查候车室空调,确保温度稳定在 26 度。7月27日雷暴突袭,两列南下列车临时调整站台且同时检票。赵亮迅速分队引导,在通道、站台反复提醒,最终无一人误乘,列车准点发车,他靠在柱子上才敢喘气。
他对同事同样尽心,冰箱备着绿豆汤,药箱每周更藿香正气水,每天都要送上凉爽,叮嘱“先顾好自己,才能服务旅客”。
从武警到铁路人,从售票员到值班员,赵亮七年如一日。有温度的服务如清风,尽心的付出似灯光。这个暑运,他仍在站台忙碌,汗水浸湿的身影,诠释着铁路人最动人的坚守,做有温度的人,干尽心的事,护好每段旅程。(通讯员 张修春 李佃好)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