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婷婷 郑非凡 王一飞)当数字经济浪潮拍打中国海岸线,一场关于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在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张浩带着“用声波解码万物”的壮志豪情,开启了属于他的创业之旅,更揭开了数字经济时代中小城市“弯道引才”的创新方程式。
黄海潮声:
一个科学家的逆向迁徙
2022年春天,上海某实验室里,张浩最后一次关闭了陪伴自己十年的信号源设备。他即将开启的,不是预想中的跨国企业高管之路,而是一场向黄海之滨的逆向迁徙———在连云港开发区注册海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从黄浦江畔到黄海之滨,不是降维而是升维。”面对潮水般的质疑,张浩的回应带着工科男特有的精准。彼时的上海虽坐拥完善的产业链,但初创企业正陷入“资源虹吸”的困局。
连云港给出的“政策算法”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逻辑。从挑选最合适的厂房,到装修的每一处细节把关;从水电费用的减免优惠,到运营成本的严格把控,政府的扶持无处不在,为海微光电的起步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更精妙的布局藏在“花果山英才”计划里。从生活补贴到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进一步解决了张浩团队的后顾之忧。“在这里,我们可以毫无负担地从零开始,向着未来全力奔跑。”张浩感慨。
海微光电的成长是技术、产业、政策完美配合的结果,它们共同奏响了港城发展的激昂旋律,让数字经济的活力在山海间肆意流淌。
张弛有道:
科研征途上的山海经
踏入海微光电宽敞明亮的大厅,一幅“技术攻坚路线图”格外醒目,这是张浩团队科研历程的见证,每一项成果背后,都藏着张浩在实验室里的无数个日夜。“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但我享受每一次的头脑风暴。”张浩笑着说,就连做梦,他都在攻克技术难题,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回忆起去年传感器批量化生产的艰难过程,张浩眼神中透露出坚韧。从实验室的样品制备到工厂批量生产,这之间的距离,不只是工艺的跨越,更是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等全方位的挑战。那段时间,张浩几乎住在了实验室,每天十几个小时与仪器设备相伴,反复测试、调整,直到成功。
科研长征需要张弛之道。每逢技术瓶颈,张浩总会驱车前往石梁河水库,在宁静的水边垂钓。那一刻,所有的压力都随着鱼线沉入水底,他尽情享受放空的时光,为下一次科研冲刺积攒能量。
声波解码万物:
从实验室到产业深水区
“声学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波动,更是连接生活的桥梁。”张浩抚摸着手中的超声聚焦换能器,坚定地说,“我选择声学研究,就是希望这项技术能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
在智能家居领域,张浩团队研发的扫地机器人地面材质识别传感器已经实现量产。这款传感器能根据瓷砖、木地板、地毯等不同材质的声学特征,自动调整清扫模式。“用户可能感受不到技术的进步,但他们能看到更干净的家。”张浩介绍,这一技术革新了扫地机器人行业,为智能家居市场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医疗设备领域,张浩团队同样成绩斐然。他们研发的用于压电冲击波治疗仪的超声聚焦换能器,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不仅降低了医疗设备成本,还提升了国内医疗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造福了众多患者。
跨界合作的美容仪项目,则展现了科技与美学的融合。与上海美妆企业联合研发的超声波导入仪,结合了张浩团队的微型化换能器技术和对方的外观设计理念。“我们既要保证技术的严谨,也要满足用户对科技感的审美需求。”张浩展示着产品原型说。
“每个声波都有独特频率,每座城市都该找到自己的创新波长。”张浩的故事,或许正在为中国中小城市写下新的发展注脚———当资源禀赋与创新要素产生共振,就能激发出超越地理局限的澎湃动能。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