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 王丽杰 李宗璠)初夏的港城天气逐步炎热,各种各样的蝴蝶开始在山野间飞舞。江苏生态学会秘书长、首席科学家李朝晖教授决定到港城密林中寻找蝴蝶的踪影。笔者决定跟着他们再探密林。
探访密林考察队爬过了宿城水库、留云岭等区域,最终抵达虎口岭。进入虎口岭区域后,山林的气息瞬间将考察队员们包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未知。
“小杨,快过来看,你猜这个是什么?”刚进入山林不久,李教授便向笔者招手喊道。只见一片枯黄的树叶,蜷缩起来挂在枝头,这在山林中似乎并不少见。笔者面露不解:“不就是一片枯叶吗?”李教授摇了摇头,解释道:“再小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技巧,这是只蓑蛾,这样的形态可以骗过天敌。”笔者忍住上手的冲动,向前走的同时还忍不住频频回望。
随着海拔的上升,周围的景象也变得不同,各种野生山花争奇斗艳。由于之前的“枯叶变蛾”事件,队员们此时对山林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很快,又一个“异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株植物上竟然长出了“白色小毛毛”。仔细查看后发现,原来是一种名叫粉虱的昆虫在作怪。这种昆虫身上沾满了面粉状的细小颗粒,就好像刚刚从面粉口袋里爬出来一样。
考察队休整间隙,一株攀附岩石的络石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正当队员抬头观察其乳白色小花时,褐色的眼蝶突然从藤叶间振翅而起,翅面的眼状斑纹在阳光下闪现。向导立即举起相机,但这只伪装高手已迅速藏入灌木中。
“快看前方,是不是一条蛇!”一位队员的惊呼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一条已经被压扁的蛇躺在路中央,失去了生命的气息。这是笔者第一次在野外看见蛇,尽管已经死掉,仍拿着相机不敢上前拍摄。在队员的鼓励下,终于看清了这条蛇的相貌:眼后有两条明显的状如黑眉并延伸至颈部的黑色斑纹,这明显的特征让大家确定这是黑眉锦蛇。李教授小心翼翼地将它装入矿泉水瓶中,说道:“这可是有研究价值的,能帮我们了解这里的生态链情况。”
随着不断深入山林,考察队员们的脚步也越发谨慎。在一片看似寻常的林间空地上,一位队员突然停下脚步,眼神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压低声音说道:“看!那是不是我们要找的野生大百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一片绿叶的簇拥中,一株植物映入眼帘。
“云台山三样宝,黄连百合大紫草。”这句流传千年的药谚,生动道出了云台山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的“百合”,指的便是野生大百合。作为云台山脉特有的珍稀植物,野生大百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生态意义。
在传统中医药领域,野生大百合一直被视为滋补上品。它对肺痨、冬季咳嗽及气管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其根鳞茎球最重可达1斤左右,是制作传统中药的珍贵原料。然而,也正因如此,过去几十年间,野生大百合遭到过度采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虽还未到花期,但这只野生大百合植株根茎已然有些弯曲,粗略估计也有1米高了,宽大的叶片呈深绿色,叶脉清晰可见,叶片边缘微微卷曲,宛如一把把绿色的宝剑,散发着勃勃生机。茎干粗壮而坚实,支撑着层层叠叠的叶片,向着天空奋力生长。
队员们缓缓靠近,仔细观察发现,大百合的茎基部好像有膜在包裹着,层层叠叠,犹如铠甲一般,保护着植株的根基。轻轻拨开周围的落叶和杂草,大家查看其根部情况,但动作十分轻柔,仿佛对待的是稀世珍宝。“目前来看,它的生长态势良好,但还得小心线虫的危害。”大家神情专注,仔细观察着。
这株野生大百合生长在山林路边,这里既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又能依托山林植被获得一定的庇护。这样的生长环境既有利于大百合的光合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恶劣天气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野生大百合的成功寻获,只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小小节点。参与此次考察的一位队员表示:“这些珍稀植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如同我们在探寻过程中看到的那些野花、昆虫、鸟类,它们的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如今,虽然考察队找到了野生大百合,但保护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栖息地保护、生态廊道修复、科学监测物种丰富度等工作,每一项都需要持续投入精力与心血。未来,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虎口岭区域的生态保护,建立专门的监测机制,定期跟踪野生大百合的生长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采挖和病虫害侵袭。
返程的路上,看着渐渐远去的虎口岭,腰酸腿疼的感觉越发明显,夕阳的余晖洒在考察队员们的身上,为这次探寻之旅画上了句号,但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期待着下次再来时,能看到野生大百合在这片山林中尽情绽放,用它的美丽装点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也期待着连云港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