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谭维娜 刘静 殷开军)“秧好半熟稻,苗壮一半产。”当下正值水稻育秧的黄金时节,水稻秧苗的质量,直接关乎着未来的粮食收成。过去,农户分散育秧存在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如今在港城,一场农业生产变革正在上演——通过大力推进集中育秧,在东海县、海州区、灌南县等地建成多个现代化育秧中心,借助科技力量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目前,全市插秧机保有量15000多台,育秧工厂7个,集中育秧秧田面积2万多亩,3亩以上集中育秧点1600多个,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超92%。
■ 科技育秧:
颠覆传统
开启农业生产“智”时代
走进位于海州区新坝镇魏口村的育秧工厂,仿佛踏入一个农业科技的“未来世界”。3条全自动化的播种流水线马力全开,秧盘供盘、基土输送、播种、覆土、浇水、杀菌、叠盘等工序一气呵成,全程自动化运行。
“这套流水线每小时能播种约2400盘秧盘,足够满足1000亩大田的秧苗需求。”育秧工厂负责人李威介绍。制作好的秧盘会被送入恒温室进行暗化催芽,如此培育出的秧苗格外整齐。
部分出芽后的秧苗被送往室外稻田,另一部分则安置在玻璃房内的立体循环式育秧苗床上。这些秧盘在智能系统的操控下,如同坐上“电梯”,循环转动。喷淋系统和补光系统默契配合,实时为秧苗补充水分、养分和光照。10台12层循环式育秧机凭借智能控制系统,将90平方米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5倍。
在露天育秧区,“天车”机械高效穿梭,铁轨运秧车有序将一摞摞育秧盘运送到田块,15名工人就能完成以往100人才能承担的秧苗搬运、码放任务,用工量锐减85%。与传统育秧相比,这里的育秧周期从25天缩短至20天,秧苗出芽率和存活率提高30%,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自5月10日起,该中心已培育20万盘优质粳米、杂交稻秧苗,为夏种生产注入强劲动力。
■ “育秧+插秧”联动:
构建产业矩阵
助力粮产跃升
距离小麦大面积收割还有半个月,连云港的水稻育秧工作已全面铺开,争分夺秒衔接秋粮生产。在东海县平明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10条自动化水稻育秧流水线火力全开,育秧全程实现智能化、机械化操作。
“东海县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95万亩以上,产量近60万吨,几乎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半壁江山。稳住水稻产量,就是稳住粮食产量的‘压舱石’。”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汪洪洋表示。推广机插秧是实现水稻合理密植、提高单产、改善稻米品质的关键举措。2022年建成的平明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是全国单体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中育供秧基地。
近年来,育秧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房山、黄川、石榴、张湾4个乡镇纷纷建起育秧工厂,共安装29条自动化育秧流水线。加上平明育秧中心,总生产能力足以满足45万亩大田的秧苗需求。
“育秧既辛苦又考验技术,除了育秧中心,新型经营主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破解了一家一户育秧成本高、难度大、质量难保障的难题。”汪洪洋介绍,东海县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筛选出100多个优秀代表,在水稻集中育苗、机插环节给予大力扶持。
“南粳9108、徐稻9号等优质品种这里应有尽有。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稻谷品质更稳定,每斤收购价能比普通品种高出0.2元。”连云港田管家腾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洪业说。该公司不仅种好自己1万多亩的农田,还为周边4个乡镇18个村数万亩农田提供“托管”服务,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全托管、半托管、单项服务三种模式。
■ 产业赋能:
增收提质双突破
筑牢稻米产业根基
在灌南县百禄镇嘉跃家庭农场,农民互相配合,熟练运用育秧机进行集中育秧作业。从放盘、铺土、播种、覆土到秧盘输出,不到1小时就制作出800多盘育秧盘成品,极大简化了手工育秧的繁琐程序。
百禄镇种粮大户徐海威介绍,通过工厂化育秧,可以达到省地、省种、省工、省钱的效果,每亩地节约成本200多元。百禄镇约6万多亩稻田,按照传统育秧方式,需要近7000亩秧田,通过采用工厂化育秧,只需要800亩左右的秧田就可以满足全镇的育秧需求。
集中育秧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更从源头上保障了稻米品质。海州农发集团创新采用“国企平台+社会化服务”模式,带动周边3万余亩稻田实现集中育秧,构建起“育秧-机插-管护”全链条服务体系。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又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提升了稻米品质,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水稻直播种植模式,产量潜力小、稻米品质低,与我市稻麦两熟制周年高产稳产的技术要求不符,控减直播稻,必须从减轻水稻生产前期劳动强度入手,推广省工、增产、优质的种植模式,让农民愿意接受,而集中机械化育秧正是这样一种理想模式。”市作栽站站长胡曙鋆表示,今年是实施直播稻控减行动的第三年,各地持续大力推进水稻“集中育秧+毯苗机插”,这对控减水稻粗犷直播、推动种植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意义深远。
从分散育秧到集中工厂化生产,从人工劳作到智能管控,我市以集中育秧为突破口,书写着粮食生产的“科技新篇”。随着更多现代化育秧中心建成投用,优质稻米产业正迎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一幅粮食丰收、农民增收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