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 杨子 任金宝)午后,月牙岛湿地公园的湖面泛着粼粼波光,绿油油的芦苇随风摇摆,成群的鸟儿从中掠过。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前,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海州生态环境局和连云港日报社将课堂搬进月牙岛,让这里成为生态直播课的“教室”。近日,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周璐瑶带领两名孩子在月牙岛开播,并与同步收看直播的建宁小学六(5)班学生们一起,在月牙岛开启一段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奇妙旅程,亲身体验湿地中生物的多样与奇妙。
2019年起,海州区对月牙岛进行系统生态整治,并在全岛种植2万余株乔木、3.5万余株花灌木和近5万株水生植物,如今的月牙岛湿地逐渐恢复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功能。“各位屏幕前的生态伙伴们,此刻我们正站在有‘生态明珠’之称的月牙岛上,接下来我会带大家参观科普馆、观鸟驿站和芦苇湿地,揭开这里生物多样性的奥秘。”周璐瑶向大家介绍,谁能想到,这片水鸟成群、植被繁茂的湿地,曾是电厂的粉煤灰堆放处。
随着周璐瑶的指引,月牙岛科普馆映入眼帘。“我们最近在月牙岛识别记录到了普通燕鸥、罗纹鸭、红嘴鸥等鸟类。”周璐瑶介绍,2023年,月牙岛建设了我市第一个具备AI识别功能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通过搭建AI智能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平台,生物们的一举一动被收录其中,填补了地区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站的空白,有助于准确掌握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
如今,在科普馆内的月牙岛鸟类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的大屏上,可以显示监测平台识别到的不同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馆内墙壁上还设置了生物多样性翻翻乐、生物标本展示墙等区块,帮助公众认识、了解鸟类。在直播课上,周璐瑶介绍,每年3到5月,月牙岛上会迎来约20种迁徙水鸟在此停歇游憩,形成短期聚集现象。其中包括小天鹅、花脸鸭、鸿雁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罗纹鸭、白骨顶等偏爱开阔水域的鸟类,生物链的完整运作使这里成为观察自然法则的“活教材”。
屏幕外,建宁小学六(5)班的学生们也在积极互动。“快看,镜头里有黑天鹅!”眼尖的同学指着画面中掠过水面的影子惊呼,这让原本窃窃私语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踏上木栈桥、进入芦苇湿地,阵阵鸟鸣传到大家耳中。缓步走近水域,黑天鹅一家也在这里休息,今年春节新破壳的15只小黑天鹅已经茁壮成长,它们跟随家长在水中悠然游弋,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
“这片芦苇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守护者,也是天然的污水处理厂。有实验数据表明,1平方米芦苇发达的根系可固定约3吨土壤,每公顷芦苇每天可吸收50公斤氮、20公斤磷,是比化学处理更高效的‘生态滤芯’。你们不要小瞧脚下这些看似枯萎的茎秆,它们可是震旦鸦雀编织‘育儿室’的好材料。”周璐瑶说。
“湿地生态系统与常见的生态系统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我们作为小学生,又能为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做些什么呢?”姜欣蓉同学发问,同学们对湿地充满好奇心。
周璐瑶耐心地解答:“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的重要功能,其独特之处在于水陆交错的环境。作为小学生,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不乱扔垃圾、积极维护环境卫生,学习并传播生物多样性知识,还可以参与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公益活动,为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到栈桥的尽头,这场直播也落下帷幕。在湿地中,每一个生命体与其他生命相互依存,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根芦苇,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