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春梅 王超 张南宁)5月1日12时起,我国大部分海域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我市1600余艘渔船回港“休整”。但是,海州湾畔的千亩养殖滩涂依旧繁忙,工厂化循环水车间内鱼苗穿梭,电商直播间里梭子蟹、紫菜等海产品热销全国。近年来,我市凭借海水养殖的扩面提质,实现了“伏季休渔、市场不休”,市民餐桌的“鲜味”供应稳稳当当。
休渔期餐桌“鲜味”依旧足
“老板,今天梭子蟹什么价格?”“这批货个头比较大,每个都在4两左右,每斤零售价140元。”昨日上午,海宁路便民市场水产销售区内,顾客与商贩询问价格、交谈的声音此起彼伏。
笔者在现场看到,一个个循环水暂养池内,梭子蟹、皮皮虾、石斑鱼、鲍鱼、生蚝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常规海鲜品种以及帝王蟹、珍宝蟹等进口高值品种应有尽有。
“休渔后,梭子蟹、皮皮虾的价格稍微涨了些,平均每斤涨10元到20元这样,贝类、鱼类的价格都很稳定,基本没变。”市场内一位经营户介绍,休渔后部分海鲜价格出现上涨,但整体供应充足。
“养殖海鲜占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该经营户介绍,他从事海鲜销售已经20多年,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养殖海鲜,像对虾、大黄鱼这些,全年都有供应,并且肉质与野生差距越来越小。贝类如蛏子、花蛤、鲍鱼这些都是全年鲜活供应,价格保持稳定。而进口海鲜像挪威三文鱼、俄罗斯帝王蟹这些满足高端需求的,也都备货充足。
日前,在连岛中心渔港码头,渔船泊港休渔。(记者 王健民 通讯员 楚华山 摄影报道)
从“向海索鱼”到“耕海为田”
休渔期,市民餐桌“鲜味”依旧稳稳当当,正是我市从“一叶扁舟闯大海”到“万顷碧波牧鱼虾”,以海水养殖为支点,撬动渔业转型升级的表现。
清晨5点钟,海头镇朱蓬口海鲜市场已灯火通明。商户韩宝达正指挥工人分拣暂养池中的梭子蟹:“我们提前储备了10万斤海捕梭子蟹,加上养殖塘的货,休渔期每天能供应3000斤。”他身后,冷藏车、物流车往来不绝,这些海鲜不仅满足周边市场的需求,还将通过电商平台直达全国消费者餐桌。
在赣榆区海头镇千亩滩涂,白蛤养殖基地迎来丰收季。养殖户苏长千承包的300亩滩涂每天产出1000余公斤白蛤,海鲜经纪人直接在滩头收购,供不应求。“我们这片沿海滩涂,海水与淡水交换频繁,适宜白蛤生长,养殖出来的白蛤壳薄、肉肥、汁多,味道鲜美,每年5月是白蛤肉肥味美的最佳时节。”苏长千说,白蛤养殖不仅填补了休渔期市场空白,还带动了20余名村民日均增收百元。
近年来,我市将海水养殖作为渔业转型的核心引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突破43万吨,同比增长20.14%,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达56.5万立方米,居全省首位。
智慧养殖托起“蓝色粮仓”
走进赣榆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高密度养殖的鱼苗在清澈水体中畅游,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pH值等指标。“这套‘循环水—活菌净化’系统让产量提升3至5倍,污水排放量减少82%。”技术人员介绍,通过生物絮团技术和益生菌调控,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排放。
总投资10亿元的赣榆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规划建设2000亩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区,已建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8栋,12栋虾类养殖车间开展石斑鱼和南美白对虾示范养殖。
贝藻间养生态模式结出硕果,全市19万亩紫菜与22万亩牡蛎共生,形成“水下森林”。“紫菜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牡蛎滤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每亩年产值超万元,这种模式既固碳又增产。”连云区西连岛村养殖户吴波指着海上密密麻麻的彩色浮球介绍,浮球下都是一串串的牡蛎笼子,每个笼子的产量在50斤左右,最多的能达到百斤,由于这片海域生态水质环境好,自然生长成熟的牡蛎个头很大、色泽乳白。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布局深远海养殖,眼下马面鲀养殖和三文鱼工船养殖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预计2026年一季度第一批三文鱼就能上市。”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传统滩涂养殖到深远海牧场,我市正构建“海陆并进、生态优先”的现代渔业新格局,未来,随着深远海养殖的推进,港城“耕海牧渔”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