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迅 通讯员 王贵珍 陈俊杰) 从新婚燕尔的欣喜到妻子突患尿毒症的悲痛,从卖房求医的困窘到岳父捐肾的感动,从三地奔波的艰辛到养育侄女的希望。伏广州在家庭变故的“荆棘路”上,用爱与责任写下了不离不弃的坚守。他用行动诠释了“夫妻”二字的意义——不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还是病痛中紧握的双手,困境中撑起的“生命脊梁”。
家庭变故
从幸福云端跌入病痛深渊
2017年秋,伏广州与黄倩这对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在初中同窗情谊的基础上,于大学毕业时悄然萌生爱意,并在亲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妻。小两口东拼西凑,凑出了房子首付,在市区按揭买下一套83平方米的婚房。“我们首付借遍了亲戚,虽然欠了债,但总觉得日子是有奔头的。”伏广州说。就职于新海连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他,婚后在工作中更加卖力。
2019年10月21日,这天是伏广州的生日,在东海上班的黄倩特地赶来给丈夫庆生。蜡烛点燃的那一刻,伏广州双手合十,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黄倩望着丈夫安静专注的脸庞,露出了甜蜜而幸福的微笑。谁也没想到,这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
那一年,妻子黄倩的一场疾病将伏广州拽入命运的漩涡。
“当时以为是胃病,没想到是这种结果。”伏广州至今仍记得那个寒意渐浓的深秋。就在那年10月22日,黄倩突然出现脸部浮肿和呕吐的症状,本以为是胃部不适,但做过胃镜检查后显示胃部一切正常。这时,黄倩脸部的异样引起了医生的注意。
“你不应该挂胃科,去肾内科看看吧。”医生的一句话,顿时让黄倩慌了神。肾功能检查显示,黄倩的血肌酐已经超过300umol/L(微摩尔/升)(女性血肌酐正常值在44umol/L至97umol/L),初步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随着肌酐值的持续增高,黄倩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当即告知她需要住院治疗。
在电话里听到妻子微微颤抖的声音,伏广州心头一颤。他晃了晃脑袋,定了定神,立即联系了南京的医院,没有多想就开车带着妻子直奔南京。伏广州脚踩油门,车速不断飙升,他多么希望前一天许下的生日愿望能够立刻应验。
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的病房里,透析机运转时的嗡嗡声扰得人心神不宁。看着妻子脖子上骇人的针眼,伏广州红了眼眶。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的确诊书,宣告了黄倩必须终生依赖透析生存的现实。
在南京治疗1个月后,黄倩回到工作所在地东海,就近选择在东海县仁慈医院做透析。每周进行3次、每次4小时的血液净化治疗,让原本爱笑的妻子日渐消瘦。“不到3个月,妻子就从100斤掉到了70斤。”说到这里,伏广州目光低垂,满眼心疼。
生命接力
一栋房子与一颗肾
黄倩病情的唯一转机,就是等一颗相配的肾。“如果幸运的话,3年左右也许会等到合适的肾源,不过做手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需要40万元左右,你们做好准备。”医生拍拍伏广州的肩膀说。
40万元,对于伏广州一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看着账本上待偿还的一笔笔款项以及未还清的房贷,伏广州陷入了困境。许多个无眠的夜,伏广州站在阳台沉思,挺拔的身姿在这时略显单薄。他皱着眉头,一遍遍地在心里盘算着妻子的病情与家庭的未来。
“咱们把房子卖了吧。”某天深夜,他握着妻子的双手,说出这个思量许久的决定。2019年底,夫妻俩将家里的最后一件家具搬走,并把钥匙交给了下一任房主。看着门上的大红喜字被悄然揭下,夫妻俩湿了眼眶。卖完房子、还完欠债,他们拿着余下的50万元,在漫长的时光里等待奇迹的发生。
卖房后的生活如同被拧紧发条的钟表。因为卖掉了市区的房子,夫妻俩只能搬回赣榆老家居住。伏广州的生活日常就成了这样:早上5点多,他将妻子从家里送到医院,再赶往市开发区上班。从赣榆到东海,再从东海到市开发区,每天100多公里的车程,伏广州的车辙在晨光和星河中循环往复。“广州啊,实在吃不消就给自己放几天假吧。”同事看着伏广州日益加深的黑眼圈,担忧地说。伏广州摆了摆手,他不能也不可能让自己倒下。
“只要女儿能康复就行。”2020年夏天,医院传来配型成功的消息,捐赠人是黄倩的父亲。一开始,黄倩不愿让父亲冒这个险,说什么都不同意,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勉强接受。伏广州注意到,在进手术室的那刻,岳父花白的鬓角渗出了汗珠,黄倩别过头去,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在枕头上印出几道泪痕。
手术进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漫长,当“手术中”灯光熄灭的瞬间,伏广州连忙起身,忐忑地蹲守在门前。“手术很成功,接下来要好好观察。”这句话犹如一针强心剂,让伏广州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尽最大努力,陪伴家人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术后康复期,他就像一个移动的“人体备忘录”,每天雷打不动地为妻子和岳父测血压、送抗排药、准备餐食,悉心照料着他们。
在伏广州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两人的身体逐渐好转,生活慢慢重回正轨。
希望重燃
从两人世界到“三口之家”
黄倩病情稳定后,夫妻俩在猴嘴定居。每当黄倩瞥见那张写着“需终生服药”的病历单,心头便是一沉。医生“药物代谢周期长,生育风险太大”的嘱托反复在她耳边回响,这让喜欢孩子的夫妻俩不得不选择终生不育。
小区的路灯亮起,暮色漫进窗台,客厅里那盆绿萝的藤蔓在晚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晃。每当伏广州和黄倩听到邻居家小孩脆生生地喊着“叔叔阿姨”,看到楼下孩童们蹦蹦跳跳玩作一团时,夫妻俩就心生艳羡。
一天傍晚,伏广州翻着家庭相册,目光停留在小侄女婷婷(化名)的笑容上。沉默许久,他轻声提议:“要不我们把婷婷接来吧,孩子从小跟我们挺亲的,城里教育水平也高些。”婷婷是留守儿童,其父常年在外打工,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听闻丈夫的想法后,黄倩的心跳好像漏了一拍,随即点头欣然同意。
懵懂的婷婷被接来市区时才5岁多。新学期开学前,夫妻俩逛了很久的街,为婷婷精心挑选了全套文具和新书包。把礼物送给侄女时,他们还生怕她不喜欢。婷婷的到来,让这个家有了变化:儿童房亮起的夜灯、餐桌上多出的卡通水杯,家门口的小码皮鞋……家里出现了新的生机。直到那个清晨,婷婷怯生生冒出的“爸爸妈妈”让夫妻俩顿时愣了神,两人眼底同时泛起了说不清的涟漪。
春日的午后,窗台上的那株绿萝抽出了新芽,在煦日和风的滋养下轻柔舞动,见证着生命的坚韧与延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