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赣榆区墩尚镇:“光伏+渔业”奏响乡村振兴“渔光曲”


(□ 孙晨晨 樊艳飞)在赣榆区墩尚镇,一片片波光粼粼的鱼塘上方,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水下,成群的鱼儿在光伏板的荫蔽下悠然生长。

  这一幅幅“渔光互补”的独特画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契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光伏板下的丰收图景

  拂晓五六点钟,天边泛着鱼肚白,墩尚镇不少鱼塘边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张永明是墩尚镇的养殖大户,这几日市场行情不错,他忙着接单、送货。

  我们来到张永明的鱼塘边时,十几名捕鱼工人已就位,他们身着防水服,脚踏胶靴,手持大网,在晨光中拉开了捕鱼的序幕。

  随着一声响亮的号子,工人们开始合力拉网。随着渔网的收紧,鱼儿们开始在网中跳跃,溅起一片片水花。此时,吊车的吊臂缓缓伸展开来,将一个巨大的网兜送到工人们面前,他们麻利地将一条条鲜活的鱼扔进网兜中。很快,一网活蹦乱跳的鱼儿被吊起,装入早已等候在一旁的货车中。

  张永明站在鱼塘边,一边仔细记账,一边看着各种鱼儿被一一分类称重。随着最后一网鱼的收网,这一天的捕鱼工作终于在下午3时圆满结束。

“初步统计,今天共捕了10万多斤鱼。这些鲜鱼一上岸,就会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张永明介绍。2斤以上的鲤鱼,个大体肥、肉质鲜美,深受临沂等山东市场的喜爱;小规格的鲤鱼“坐上”冷链车,成为云贵川烧烤摊的抢手货;鲫鱼则供应苏锡常、南京、杭州等地的餐馆,订单长年不断。

双向赋能的“梦幻联动”

  和传统的鱼塘不一样,这片鱼塘有个特别之处:水面的上方整齐地排列着光伏板,阳光透过板隙洒在水面,鱼群在阴影下游弋。

  近年来,墩尚镇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辖区内光伏企业开展互利合作,推广渔光互补项目,将水产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新高效养殖模式。

  “鱼塘安装光伏板后,对我们养殖户来说是件大好事。”张永明给我们先简单算了一笔经济账,“安装光伏板的鱼塘可以减免3年的承包费,后续的租金也比普通鱼塘便宜不少,这相当于降低了养殖成本。”

  更让他意外的是,光伏板的设置并没有过多影响鱼塘的养殖效果。光伏板采用了柔性光伏支架体系,将下部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给鱼虾留下了更宽敞的空间。光伏板阵列在水面上方形成遮阳屏障,能有效抑制藻类过度繁殖,为鱼虾生长创造了更稳定的生态环境。同时,当地政府还积极作为,出资成立了赣榆罗阳渔工贸有限公司,由养殖大户与水产专家组成智库团,定期为养殖户们传授高效养殖技术,帮助大家提升养殖效益,让养殖户们在养殖道路上不断进步。

  “渔光互补”项目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还落实了碳减排政策。目前,墩尚镇94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首批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全部投用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约10.6亿千瓦时。其中,项目二期在6月正式动工,建成后利用鱼塘12000亩,装机规模达到500兆瓦,年发电量达8亿千瓦时,每年减少消耗标准煤18万吨,可有效改善用能环境。

家门口的幸福岗位

  “渔光互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养殖户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以张永明的鱼塘为例,碰上捕鱼的时候,一个鱼塘就需要十几名捕鱼工人,这些工人基本都是周边村民。“捕鱼工人一天300元工资,吊车师傅一天600元工资,过年的时候更高。”他掰着手指说,认真地算了起来。

“年纪大了,工地里面的活不好干了,便回了家。”58岁的老李脱下防水裤,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珠笑着说,“捕鱼这活没什么技术含量,一天赚的钱也不少,关键就在家门口,知足了。”

  随着“渔光互补”项目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光伏板的安装维护到鱼塘的日常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让村民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工作。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墩尚镇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目前,墩尚镇已签约落户5个光伏发电项目,项目总投资77.4亿元,占地3.4万亩。“渔光互补”项目不仅彻底改变了墩尚镇、村集体经济总体薄弱的发展现状和历史困局,还实现了由镇级“输血”向村级自主“造血”的动能转换,为镇、村、民全域全员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