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 王贵珍)从临浦路到云池路,大浦片区28公里的蒸汽管道如同一条“生命线”,串联起市开发区的产业脉搏。这条动脉的守护者之一——连云港新海连热力有限公司运行部负责人谢家松,自2018年该企业成立以来,便与团队坚守一线,确保将蒸汽稳定输送至园区内相关企业。
“干这行就像在管道里的蒸汽,既要能承受住高压高温,也要把动力转化为温暖他人的能量。”谢家松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从入门到热爱,他七年如一日地肩负着向辖区企业稳定供汽的重任,从协调用户用量调度,到管理日常热网监控系统,都为确保停、供事务的顺畅进行。
蒸汽管网的维护没有季节之分。盛夏,谢家松需在户外指挥操作,室外蒸笼似的温度加上管道散发出来的“热浪”,不到1分钟,他身上的工作服就被汗水浸湿了;寒冬,雨雪天气地面湿滑,谢家松需带领团队在低温中开阀暖管。为防止管道水击风险(指在有压管道中,液体流速发生急剧变化引起的压强大幅度波动的现象),他们采用“多次微调”方式——小流量加压、排水,要在恶劣天气下连续工作至少6小时,按时保障企业的生产用热。
他坦言,这份职业不仅磨炼了他冷静果断的决策能力,更教会他如何在复杂情况下保持思路清晰。“关键时刻必须拉得出、打得赢,这是我们的责任。”谢家松说。
去年冬天,冰天雪地里8小时的“破冰行动”让谢家松记忆犹新。那一天,气温骤降到零下15摄氏度,谢家松在当天接到任务:当日下午就要为中复连众(连云港)风电叶片有限公司送上蒸汽。
到了现场,谢家松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发生了:中复连众的供汽阀芯因极端低温彻底冻结,阀门无法开启,蒸汽无法流通。谢家松和另外2名同事爬到一人多高的管道上采取物理措施开阀,空旷的场地上,刺骨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般生疼,寒风紧锁住他们的嘴唇,让他们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不一会儿,3人的脸颊就被冻得通红。每当有人因手部麻木无法继续作业时,便由另一人接替。经过数小时后,阀门终于得以畅通。当蒸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企业时,才宣告这场“破冰行动”取得胜利。
在热力公司巡线微信群,记录着巡线员们处理日常事物的反馈信息。“开发区恒昌环境北,管道保温已修复。”巡线员在外巡检时,会传送来这样的信息。管道沿线地形复杂,每次巡查前,谢家松必强调3项铁律:查地形防滑跌、验设施保运转、穿护具护自身。他告诫巡线人员务必小心作业,确保人身安全。
办公室里,谢家松盯着热网监测系统的屏幕,这是谢家松每天的工作情景。“该系统正实时监测着各家企业的出口压力值,正常范围在1.1兆帕到1.15兆帕,必须分毫不差。”正是这份细致,才得以保障园区企业的高质生产。
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传统行业,谢家松深知自己面临的挑战在逐步升级。他利用现有的热网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实时监测管道压力与温度,减少人工干预误差。“智慧管网可以让运维实现更高标准,有利于构建更安全、稳定的供热保障体系。”谢家松说。
28公里的蒸汽管道,承载着园区产业的澎湃动力,也镌刻着谢家松与团队的坚守。他们用专业与汗水,让蒸汽的“温度”化作企业生产的动能和城市发展的热度,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刻下一线热力工人与时代共振的深刻印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