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晨晨 李大君 王晓港)三文鱼作为名贵冷水鱼类,对水温、水质要求严苛,传统养殖多依赖北欧等寒带海域。江苏沿海水温高,无法全周期养殖,产量为零。不过,这个窘局已经在赣榆区被破解。
三月春风中,位于赣榆区柘汪镇响石村的江苏众利水产集团养殖车间内,一尾尾三文鱼在清澈见底的养殖池中自由游弋。根据大小不同,这些三文鱼会被分到不同的养殖池内。眼前的养殖区域内,泛黄的细小颗粒是三文鱼鱼卵,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池中;另一片养殖区域内是孵化不久的小鱼苗,小鱼苗的体色多为银灰色,带着些许透明的质感,十分可爱;第三片养殖区域,这里的三文鱼已经长得茁壮健硕,形态饱满。
“这些三文鱼小苗,到今年11月下海的时候,能长到1公斤左右。下海后再养一年多,到明年5月底,就能上市销售了,那时候一条将有3.5至5公斤重。”江苏众利水产集团总经理王祥迎满脸自豪地表示,“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王祥迎介绍,这批三文鱼苗种是从丹麦引进的,共36000粒。通过利用地下盐度3.5的井水和相关技术,孵化率高达94.02%。
三文鱼能在赣榆成功“安家”,得益于“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据悉,该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水产养殖方式,其核心在于将陆基养殖与海洋养殖相结合,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赣榆区率先将三文鱼养殖“陆海接力”推进到海上环节,为全省深远海规模化养殖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们车间紧邻码头,鱼种可以直接传输到活鱼运输船,再由船运到深海网箱或养殖工船,大大提高了鱼种运输的成活率。”王祥迎指着车间外的码头进一步解释,深海网箱养殖不仅能降低车间养殖的高能耗成本,还能让三文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成本可降低20%到30%。如果海上条件不适合,鱼还可以返回车间续养,实现“陆海接力”。这一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渔业养殖模式,减少了对进口鱼种的依赖,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站在养殖车间外,海风拂面,远处的码头隐约可见。这里不仅是三文鱼的新家,更是三文鱼产业迈向深远海养殖的重要一步。未来,随着“陆海接力”模式的推广,更多的三文鱼将从连云港“游”向全国。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