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兴 王吉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营格局实现新优化;聚焦改革深化提升,创新活力得到加强;狠抓经营提质增效,“三精管理”取得新成果……
这是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市工投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其勇扛“顶梁柱”的使命担当。
成立十年来,市工投集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引导高新产业、推进产业转型、服务企业发展、重大项目投资”四项职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城市发展续航赋能。
十年擘画
“布局图”不断优化
十年擘画,市工投集团锚定打造百亿企业目标,现已形成以产业投资为核心,产业园区、产业金融、能源产业为三极的“一核三极”经营格局,加快构建“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大健康”“三新一大”产业布局。市工投集团是全国首批工信部认证的“两化融合”企业、中国轻工业制盐行业十强企业,“聚酰亚胺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结构上,推动传统产业向“优”转型。通过战略重组、资产转让、作价入股等多元联合开发方式,积极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成功促成凯实金桥、矽旺电子、沧海包装等一批新能源材料项目落地开工;推动池塘规划整合,充分应用“光伏+”集约用地发展思路,让传统养殖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多个高标准海水养殖渔光互补示范项目开工建设。
布局上,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兴产业,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完成连云港市能源集团的组建和运营,构建“风光氢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推动丰益氯乙酸、嘉澳环保、凯实金桥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参投新材料、新能源等市级产业基金,助力市级重点项目建设,驱动产业协同发展,加速集群集聚态势的形成。
十年求变
“改革路”阔步前行
十年求变,市工投集团抢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战略机遇期,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均取得突破。
重塑企业管控体系。制定并落实《集团内部产权重组总体方案》,通过股权划转、吸收合并、清算注销等方式,整合内部资源,形成相对集中、高效运作的经营模式;优化管理框架,分类分级做好制度体系设计、管理权限的衔接、制度条款的宣贯执行,构建较为完备的基础管理制度体系,集团总部已完成新立修订制度88项,权属单位更新制度500余项。
实施“瘦身健体”战略。自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市工投集团实施“瘦身健体”战略,显著缩短决策链条,进一步提高各权属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比如:仅2024年,市工投集团台北(华茂)公司减少内设部门2个,连云港杜钟氨纶公司优化精简2个部门。在此基础上,2024年全面启动“三精管理”行动,紧紧围绕“组织、管理、经营”三大任务,聚焦“效率、成本、效益”三大目标,持续推进构建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成本领先的管理体系和效益优先的经营体系。
十年图强
“创新榜”活力无限
十年图强,市工投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当国有企业“三个排头兵”,成为引领港城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加强特色优势领域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融合,以市工投集团纤维新材料研究院为核心,整合多方平台资源,打造企业科研联合体,与山东大学签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中试与检测评价基地合作协议,加快一批科技型项目在连云港产业化实施。仅2024年就实施科研项目18个、授权专利36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截至目前,持有专利210余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
创新体制机制释放人员活力。按照“效益增长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激励,激励的核心是分配”的理念,全面推进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揭榜挂帅”超利分享等重点工作;以校园招聘为重点、社会招聘为补充、猎头招引为突破,实施“点将育”“蹲点育”“专题育”人才培养计划,全面落实“三引三育三留”工程;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不断激发人才活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