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走野路”冒险登山,慎行!


( □ 梁洪胜)日前,锦屏山未开发区域“海棠崖”附近,一名女子在爬山时不慎坠入80米深崖,腿部骨折伴失温休克,无法移动,各方经4小时救援脱险。近期,一男子在我市一山林处爬山时,坠落后头部受伤被困,消防联手120等连夜搜救,将其送医。

       近些年,户外登山游玩受到市民热捧,不少普通居民或“专业驴友”深入山林等攀登“探险”,然而,故意“走野路”冒险,不熟地形,缺乏装备和急救知识,导致人员迷路、摔伤被困险情多发。如何科学登山游玩避免险情?遇到突发事故该如何应对?3月3日至4日,记者走访了相关居民、消防救援部门工作人员和律师。

    ■ 突发事件

    盲目登山险情多

    迷路摔伤被困多

      日前,一名女子在锦屏山未开发区域“海棠崖”附近爬山游玩时,因岩壁湿滑坠落80米深崖,腿部骨折伴失温休克。女子同行人员表示,坠落地点气温-3℃,飘雪让周边裸露岩壁上覆盖了一层薄冰,伤者已经无法移动,面临危险。求助人通过电话求助,但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手机电量也要耗尽。

      当天,接到求助后,消防救援部门、急救部门和公安部门救援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搜救。当天,赶到现场的各方救援人员达数十人,通过“高空降锁”、担架抬人等方式,历时4小时将伤者转移到了山下并成功送医。

       无独有偶,近期,一男子在我市一山林处登山游玩时,坠落后头部受伤。接求助后,消防等各部门连夜搜救,使用无人机热成像锁定伤者,在经过2个小时的救援后,受伤男子被成功救出送医救治。

        市消防救援部门工作人员冯队长介绍,从接到的登山救援案例来看,登山被困人员有的是普通居民,有的是所谓的“专业驴友”,出现的险情有迷路、摔伤等。一旦发生人员遇险情被困,往往要出动消防、公安和120急救等各个职能部门救援人员联合救助,而面临的山林救援挑战极大。

    ■ 急救部门

    “走野路”求刺激

    缺装备 不熟地形

       3月3日,记者联系到了市急救中心张玉涛医生。他介绍,每年春季都是户外登山被困求助高发期,有时一天内接到多起户外游玩被困的求助,“主要是迷路、摔伤、被困山崖或攀爬山岩时遭虫蛇等动物咬伤等情况。实际上,相关被困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户外运动知识,不了解户外遇险自救技能,甚至缺乏通讯装备。部分‘专业驴友’也并不专业。”他表示,这些被困人员,很多都是为了寻求刺激,尝试来到山林或景区未开发区域,进行“走野路”探险。

        张医生介绍,救援过程中,被困人员往往身体疲劳或有骨折等外伤,在遇险被困后,无法实现科学自救,只能拨打求助电话。“被困地点往往地势险峻、道路湿滑,低温和伤者伤情等因素给救援带来很大难度。”他介绍,驴友或者普通市民,在山林或景区进行户外登山等游玩活动时,一定要遵守管理规定,选择合适的路线,不要进入未开发区域,避免发生险情。

       记者走访我市多个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各个景区管理方都在未开发区域设置了禁行标志。“为了确保安全,游客必须遵守景区管理规定,听从巡查人员劝阻,不要进入未开放区域。”

    ■公安消防

    户外登山科学准备

    禁止进入危险区域

       3月4日,记者联系了我市公安部门张警官。他介绍,在接到的登山被困求助电话时,为尽快搜索被困人员位置,往往要通知涉事山林周边的多个派出所民警,加入搜救队伍。“有的是家属求助电话,称被困人员登山后联系不上,家属甚至无法说清当事人在哪里登山,有的是被困人员或同伴求助电话,但无法描述清楚被困地点,当时走的是哪条路。”张警官介绍,各方联合救援人员,有时还要摸黑搜山,有时还需要联系熟悉地形的附近村民或专业救援队帮忙,这些都是无偿的,但却加重了职能部门的负担和民间救援人员的成本。

       冯队长介绍,全国各地登山被困情况多发,相关人员在登山游玩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准备。首先,登山人员要量力而行,在计划登山游玩时,要提前了解山体地貌,掌握天气情况,根据体能选择安全的路线,杜绝“不走寻常路”行为。其次,相关人员要配备通讯设备和其他常用物品,如手机、指南针、手电、救生绳、常用药物以及专业帐篷等设备。还要掌握一定的急救方法,做好应急准备,比如,登山时要做好人员失联、滑坠等情况的紧急处理预案。

       最后,不要单独出行或在危险禁行区域登山。相关人员在登山时要结伴出行,如果发生险情,可以互相守护,及时报警求助。“相关人员如果出现迷路或受伤等被困情况时,要及时报警并保持通讯设备电量充足,切勿盲目呼救和移动,以免透支体力,可就近选择较为明显、视野开阔和水源充足的地方等待救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