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嘱托里的十年

(□ 王文 杨开林 张新语)初夏时节的连云港,蓝天碧海,鸥鹭翩跹。陆海交汇处,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依山傍海欲凌云。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个落地的实体平台,22万平方米的区域吸引全球目光———

从2013年起,中哈两国元首4次见证了该项目的签约、投产、运营。尤其是2017年6月,在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

一组数据可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成长:自2014年5月19日建成投产以来,基地已发出6023列国际班列,进出场集装箱量已经超过200万标箱。其中,过境货物运量全国领先,中亚钾肥直装等一批作业方式为世界首创。

同心筑梦,日日向新。数字的背后,渲染出中国携手中亚乃至欧洲国家,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为载体,携手共促全球经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沟通亚欧  崛起双枢纽

提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缘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曾这样说道:“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沟通亚欧,为哈萨克斯坦产品提供扬帆起航的出海口,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应运而生。

昨日11时许,一列由哈萨克斯坦过来的货运班列缓缓停靠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近百个集装箱一个个精准起吊、落位轻放,吊车司机肖峰将这个场面称作“大型‘抓娃娃’现场”。一天之内,这些满载铁合金的集装箱就被转运到一路之隔的连云港港,再由货轮接力运往日韩。

东西双向互通、连接亚欧的物流通道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交汇。隆隆的“钢铁驼队”从这里密集往返,沿着连云港至哈萨克斯坦一路向西的广袤大地上壮阔前行,丝路画卷在敢闯敢试、开拓奋进中徐徐铺展。

经过10年发展,哈国过境中国进口的日用消费品,出口的矿产品、粮食等优势贸易商品80%以上通过连云港口岸集散分拨,对中亚、欧洲等“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起到了风向标式的带动作用。

初心不改,笃行方见远方。为进一步放大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效应,从2015年起,中哈合作共建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2017年,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和“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联动。

阳光下,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繁忙的工作日常通过信息共享系统,被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派驻“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负责人陈勇尽收眼底。

“去年,无水港公司完成集装箱换装量30万标箱,同比增长12.78%,成为首个‘盈利之年’。”陈勇说,飙升的数字背后,是中哈双方的精诚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背后离不开开放合作机制的探索,“无水港使用的信息化系统,就是从连云港港复制的,大大提升了场站的换装效率。”

“我们基地与哈国无水港形成海陆双枢纽,双方共建、共享、共同开放,这是中哈探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最鲜明的特色做法,在诠释丝路精神方面起到标杆和示范作用。”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恒学介绍,国内没有哪个城市像连云港这般,与中亚地区的物流联系如此紧密,经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西行东进的中欧班列最为稳定、安全和高效。

如今,以连云港港为出海口、以中哈双枢纽为中转平台、以班轮航线和中欧班列为运输载体的全程物流实现无缝衔接,港、航、路、园的陆海联运全程物流合作体系基本形成。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出的中欧班列已经拓展到中吉乌、中蒙、中俄、中土(跨里海)、中欧等6条班列精品线路,覆盖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104个国际货运站点。

先行先试  敢为敢首创

共建“一带一路”,构筑友谊和合作的桥梁。在先行先试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探索出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操作方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

位于连云港港内“黄金位置”的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恰好处于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范围内。追赶机遇、把握机遇,在自贸试验区框架下,港城人在共建“一带一路”这幅壮美的“工笔画”上,留下色彩斑斓的创新印迹。

在连云港新东方集装箱码头公司24号泊位,两个20英尺的集装箱被吊至船舱上方后,箱子同时翻转、钾肥倾倒入舱,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批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分流转运过来的中亚钾肥共有82个集装箱、累计2156.6吨,从“卸载分流”到“拆箱装船”,1天内就完成了所有工作。零等待、零货损、零污染,中亚钾肥实现“三零”过境。

首创性改革无处不在。依托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连云港港深入开展“保税+”“信息+”“监管+”等探索,创新举措中具有“口岸+班列”特色的占比近三分之一。其中,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新模式、进口粮食品质检验“风险分级”模式获国家海关总署备案,推动通关贸易更加便利。

实际操作中,这些模式还带来诸多可以“复制、推广”的惊喜:集装箱从船上卸下到装上火车,前后不到15分钟,“船车直取”零等待带来的便捷,让国际集装箱过境时间由原来4天以上缩短至1天以内,每个集装箱节约费用约60%;将保税转出口货物和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拼装在同一个集装箱内进行发运,大大提高货物单箱装载率,并有效缩短了交货期和等待时间,平均可为企业节省73%的运输成本……

此外,基地还在全省率先实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改革,区域通关一体化、检验检疫合作机制走在全国前列。

“自贸创新”活力初现,“创新型”港口经济呈现较强韧性,为更高水平扩大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连云港港是我国首个集装箱铁水联运物联网示范港、首批16个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之一、唯一与我国铁路实现全面数据交换的港口,中欧班列至阿拉木图最快用时仅需6.5天。

“驾驶室在机械上面,以前都是要爬20米高,风吹日晒的,夏天热冬天冷。”龙门吊司机韩健在室内,一人操控3台机械。据他介绍,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拥有全国首例铁路双线作业的远程操控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工作人员远程操控轨道式龙门吊,作业效率提高了3倍。

“基地已实现智能化调度、可视化生产、无人化作业、船站车直通,相比于传统的海运,中欧班列运输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客户资金回笼效率提高40%。”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祥伟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户选择从连云港过境集装箱运输,展现了基地作为货物过境中转枢纽的价值。

起步物流  不止于物流

从落地之日起,推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就成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展的关键词。星夜飞驰、跨越山海,基地见证着“一带一路”何以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折射着“一带一路”何以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为了更快地向哈方传递物流信息,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先后有近10位外方人员驻扎工作,哈国小伙子马合江就是其中之一。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港口,也没如此长时间地接触大海。”尽管马合江不太适应连云港的气候,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连云港的喜爱。在他看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是中哈共建“一带一路”的榜样,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像这样的项目一定会越来越多。

中哈双方相向而行,合作有了“加速度”。昨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召开了近期重点工作会议,加快建设“跨里海运输通道”被反复提及。

根据2023年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与哈国铁公司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互联互通高级别分论坛”上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发展“亚太地区国家—中国—哈萨克斯坦”路线,合作建设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发展跨里海运输通道的多式联运。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阿克套港枢纽在未来将实现“三节点一体化运营”。

随着“融入长三角、做足陇海线”战略实施,上海港、连云港港合作持续深入,“中欧班列+连申快航”产品应运而生,让源自中亚、欧洲地区的商品有了更多出海的选择通道。徐州、郑州、兰州等伙伴陆续加入国际货运版图,与连云港港合作打造陆海联运便捷出海口。

作为拓路的先行者、创新的实践者、开放的合作者,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不仅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合作经验,也在积极强塑内功,“不满足于做物流”的理念已有体现。

“借助物流优势,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经理苏立洋透露,基地今年计划拓展新的供应链,瞄准高附加值商品的全程贸易,意欲打造一些优势货种的交易集散中心。同时,也将尝试涉足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业务,跳出物流场站的圈子。总之,将继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互补合作,力争做出特色、做出典范、做出标杆。

山海不远,大道同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和平、友谊与繁荣,让“大道”上的各方成为更紧密的共同体。一路走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发展变化,见证着“新丝路”的复兴繁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