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物志 |淡墨闲者亦有青云之志

       

     (□记者 李耀华 通讯员 金万宽)蜗居一隅,寻梦丹青水墨,任岁月流淌,宛如弦歌一曲。

  他是一介“小人物”,曾是老国有企业员工,也曾在城市最底层打拼。但不管境遇有多么窘迫,他始终谨记恩师的教诲,紧握手中的画笔。即使低到尘埃里,也要开出花来。

  他又堪称“大人物”,其三幅作品被江苏省国画院收藏,画作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世博会展出。他叫黄祖明,年届古稀,是当代中国画大师董欣宾的弟子。1987年,董欣宾在批改黄祖明作品时,为他取号为“云台自在天主人”“淡墨闲者”。

随意点染即神来之笔

黄祖明,1955年出生于海州区西盐河边,自幼喜爱绘画,1985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研修班。在职时兼为单位小画廊添彩,退休后则在画室默默耕耘。至今没办过一次个展,未出版一本画册。

春日午后,东盐河畔,阳光正好。

  小客厅兼画室略显幽暗,一位老者佝偻着腰专心作画。画中山体勾皴有致、山道蜿蜒,古松遒劲、青绿点点。又有亭翼然,游人怡然自得,拾级而上,豁然开朗。画卷尺寸有限,却写尽万千气象。“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的意境跃然纸上。

客厅西墙挂满画作,仔细赏玩,可见一幅山水画作右下角用墨略有不同,画中“董欣宾”字样的落款引人注目。“1985年,我在江苏省国画院学习,这是董老师给我批改作品中的一幅。”停下画笔,黄祖明陷入回忆,“你看这里,我当时的线条勾勒和调色近乎随意,却被老师赞为‘神来之笔’。意外的灵感,源自一次写生历险。”

那年秋天,黄祖明随董欣宾前往雁荡山写生,步入大美景区,但见形态各异的青松和怪石奇峰扑面而来,雁荡秋色摄人心魄。他一时忘情山水,在怪石区险些踩空,幸被董老师一把拉住才免于摔倒,右脚踝却划出了一道血口子。就在那短短一瞬间,雁荡秋韵深深地印在了黄祖明的心房。

“山石成形以后,你用细笔勾出了悬崖青松,山顶又敷以赭石、朱红等暖色,深秋的氛围一下子就渲染出来了。”对着那幅习作,董欣宾对爱徒大为赞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祖明,咱们那趟雁荡之行没白跑,脚上彩也没白挂啊!呵呵。”

  时隔多年,黄祖明依然忘不了老师那一脸藏不住的惊喜。这已是他第二次在老师脸上读到惊喜。

  转身离座,黄祖明从画夹中取出一幅泛黄的山水画,这是他的处子之作。1980年春末夏初,在南京艺术学院读研究生的董欣宾由宁返连,见此画喜不自禁,欣然为画作题长款。师生二人由这幅画结缘,自那时起黄祖明就坚定了他的绘画苦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欣宾(1939.11~2002.10),无锡人,中国画学科奠基人。他继傅抱石之后开创江苏画派新面貌,是具有流派开创性的一代大家。1975年起,董欣宾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工作。1979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他成为刘海粟院长的山水画研究生。那次他由宁返连,与老同事黄祖明的大哥叙旧,偶然发现了这幅画。

“这张画是谁画的?”

“我家老二画的。”

“快快快,快去把他找过来!”

  一番简短的对话之余,黄祖明被急匆匆带到董欣宾面前。

   “当时想参加市里一个画展,可惜这幅画没入选,我心里很不痛快。本来以为董老师会给我的画挑毛病,没想到他却大加赞赏。”黄祖明说。董欣宾当即在画作上题款百字,认定“此画用笔真趣,劲率稚拗,仍情之所钟,兴会中来。”

   “中国画表现的形象,从来就具有极大的象形性。”看着眼前的画作,董欣宾侃侃而谈,“由于树在时空中的非静止性,须得仰观俯察,远取近求。远取之历史与自然之物,近取之内心的受纳等等。”一番高论让黄祖明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老师又讲了好多中国画的理论,要我用一双慧眼观察一切事物,甚至让我晚上点上一支香,盯着燃点认真看,练就好眼力。”黄祖明说,“有这样赏识自己的老师,我就跟定他了。”

  自此,黄祖明经常向单位请假,到南艺求教,成了黄瓜园的编外学生。1985年,黄祖明考入省国画院华东地区研修班。求学路漫漫,三年的时间让他终生难忘。他在草场门附近租了一间铁皮房,春秋两季还好说,冬天四处漏风,小房子如寒窑般阴冷,夏天又面临常人难以忍受的湿热,但只要坐在木板搭的画案前,拿起心爱的画笔,胸中就有了无限的底气。

“董老师不时约我到家里吃饭,随时探讨艺术心得。”

  虽是编外生,黄祖明却时常随大师们前往黄山、普陀山、雁荡山等地写生。纵有舟车劳顿和经费不足之苦,能与一流大师当面切磋,一切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在他心中,艺术的追求已变得至高无上。

异彩绽放源自苦心孤诣

“记得有一次途经洪泽湖,我买了一小蒲包螃蟹。回到南艺,恰逢吴毅先生要前往美国讲学,聚了不少人,有吴毅、江宏伟、张友宪,好像还有陈丹青,董老师给我这个无名小辈一一做了介绍。仅仅一小包螃蟹的分享,就与那么多艺术大咖结缘,实在是荣幸之至。”黄祖明记忆犹新。

安徽省文史馆员、“神州笔王”邵家干,与黄祖明同期跟董欣宾学习。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董欣宾先生说,我的画,只有祖明可以(精准)临摹,他深得我的点、线、面的立意精髓,对水墨关系的处理有深刻的理解,有继承、有拓展、有创新。”

  有一段时间,董、黄师生二人同住陋室,不分昼夜沉醉于水墨画创作,有时就算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觉得无比充实。

“作为一代大师,董欣宾桃李满门,为何会对你这个‘编外’学生另眼相看?”

闻听此言,黄祖明忽然泣不成声,好一会儿才悠悠地说:“当年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只是,只是怕丢了工作,我才不得不回原单位上班。我钟爱的绘画,终究成了业余爱好。如今老师已离去多年,切肤之痛、切肤之痛啊!”

其时的黄祖明已进入而立之年,毕竟一家三口全靠他的工资生活啊。后来,企业效益逐渐走下坡路,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要靠当保安维持生计。即便如此,每次上满12小时夜班之余,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恩师的期望,个人的追求,让他在国画艺术的探索中欲罢不能。

近年来,他的画作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世博会展出,并被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聘为专职画家。除此之外,这些年黄祖明一直“深藏不露”。在他的画室一角,多年累积的水墨画作足有一米高,只是他从来都不事张扬,迄今无意将画作变现。

如果没有抖音参与,这位深得董欣宾真传的画家,恐怕只能归于无尽的沉寂了。有网友在抖音上偶遇“淡墨闲者”,对其抖音封面神似董欣宾大师笔法的画作很是惊讶,由此也揭开了黄祖明艺术追寻的冰山一角。但这位七旬画家低调依旧:“艺术追求永无止境,无关乎任何物质与名利。”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