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向风而行40年”全媒体新闻行动启动

今年是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东方风来满眼春。40年来,连云港向风而行,拥抱沿海开放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对外开放,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城市成长为中国沿海新的增长极,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海陆交汇处成长为“一带一路”的强支点。40年来,连云港和其他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起,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升级了整个中国经济版本,也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

为激扬港城人知重负重、坚忍奋进、勇立潮头精气神,连云港日报社策划“向风而行40年”全媒体新闻行动,记录40年开放大潮中的重大事件、时代人物、港城地标、产业发展、城乡变化,浓墨重彩书写连云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连云港日报今起推出“向风而行40年———纪念连云港市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四十年”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历史一刻  入列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 周莹 贺成东)风起山海,潮涌东方。

1984年5月4日,随着历史的巨笔轻轻落下,首批开放的沿海14城拔节而起: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秦皇岛、天津、大连,串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开放链。入列国家沿海开放战略,连云港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时代坐标  站上改革开放新风口

沿着连云港老街一路向南,可以看到被高大梧桐树掩映的连云港人民影剧院。连云港老街上游人如织,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

曾经,这里竖着“外国人到此止步”的牌子。改革开放,让这个牌子结束了历史使命。

被“蛇口第一炮”惊醒的连云港人已开始谋划融入世界的征途。1983年前后,时任连云港市政府副秘书长的罗栋生带领一套班子开始研究连云港开放方向,纵贯东西的陆桥引起他们的注意。

连云港开放,如何突破?这个问题严肃地摆到人们面前。

时代的坐标为港城指明方向,历史的选择让港城迈出铿锵的开放步伐。

1984年2月24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其独特的政治眼界提出,除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时任江苏省省长顾秀莲敏锐地意识到,连云港等江苏沿海港口城市如能进入开放序列,就有了直接对外的窗口。当年3月13日,顾秀莲抵达连云港调研建设经济技术特区事宜,并交代时任连云港市市长何仁华尽快上报材料。第二天,顾秀莲再次催促何仁华,叮嘱他尽快将连云港开放战略材料上报。

很快,一支由何仁华亲自领导的报告起草班子就此成立。

时任市政府综合科科长朱振发就是其中一员。他回忆说:“当时,市委、市政府态度很明确,必须抓住这个开放机遇。”

这份书面材料上全面分析了连云港争取开放的优势:连云港地处沿海,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中国沿海发展轴的脐部;连云港港吞吐量为900.1万吨,是国内八大海港之一,具有承载开放的基本条件;连云港开放具有“两个扇面”,东向日本、韩国开放,西向中西部、中亚、欧洲开放。

1984年3月26日,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天津、上海、大连、烟台、青岛、宁波、温州、北海8个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特区和海南行政区,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以及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参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谷牧回忆录》记载:会议期间,顾秀莲赶到北京,经她提议并报请国务院领导同意,增列江苏的南通和连云港。

1984年4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重要消息: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建议,将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和其他13个城市一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即中发〔1984〕13号文),正式确定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包括连云港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历史的篇章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站上改革开放风口的连云港,成为国家开放的重要窗口。三得利、罗盖特等一批外资企业在这里集聚,打开大门看世界的港城人站到全球经济圈中。

披荆斩棘   “内联外引”拓新路

 “面对改革开放机遇,当时我们既兴奋又忐忑。”朱振发回忆说,兴奋的是连云港搭上了改革开放大船,忐忑的是同兄弟城市相比,连云港自身开放条件和基础不足:地处苏北,原有的开放度不高,海外关系少,交通存在短板。

1984年5月8日,《连云港报》刊发新闻:我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成立,市长何仁华为组长,并宣布当年排出利用外资、外汇贷款,进行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项目75个,外汇额达到一亿四千万美元。

随后,全市及各县区设立改革开放办公室,筹备市开发区筹建事宜,协调对外开放事项。基于现实条件,连云港人因地制宜制定开放战略:外引上水平,内联打基础,逐步以外引为主。

时任新华社记者蔡名照连续为连云港写了一批文章,介绍连云港开放战略,其中包括对罗栋生等连云港同志采访,对连云港向西开放,向陇海线、中欧、欧洲开放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1984年10月27日至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连云港视察,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和港口建设提出意见,并亲笔题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站在四化前列。”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港城的营商环境建设自此全面开启。

翻阅1984年《连云港报》,港口建设的消息频现,建设深水大港目标被首先提上日程。为了填补空中交通空白,我市还争取白塔埠机场开放。这为后期成立开发区奠定了基础。

在推进硬环境改善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招商引资、外商服务等若干政策。“那时候,外商到连云港全程由改革开放办公室负责,各部门打破条线分工限制,成立临时办公室,全程做好服务。”朱振发回忆说,针对客商反映交通不便的问题,我市组织大巴车队,等在虹桥机场门口,接送外商。为了解决客商坐车途中上洗手间的问题,我市沿路寻找招待所,让客商吃住行方便。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客商,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客商开办企业,各部门一次性提出所需手续和要求,不容许出现相互推诿扯皮、客商反复跑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些贴心的政策让开放条件并不好的连云港快速地吸引了一批“好朋友”加入:

1984年3月,连云港第一个引进外资项目———江苏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签字,标志着连云港正式走向引进外资时代;

1985年,总投资300万元连云港市第一家内联企业———红光电子管厂(778厂)落户投产,连云港深化了同内陆地区的经济交流;

1990年,东海县设立了全市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连云港丰盈木业有限公司,当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0万美元。

……

连云港从最初的“内联外引”发家,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三新一高”及石化等临港产业集群,涌现了恒瑞、中复神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中华药港”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全球舞台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港城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

因为改革开放而勃发的连云港不断超越自己,续写传奇。

开放基因  一直走在开放的最前沿

黄九埝是一座云台山下的普通山村,是市区通往港口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之前,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稻麦为主。如今,这里崛起了恒瑞医药等世界500强企业,村民纷纷在市开发区就业,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开放是时代的先声,也刻进了港城人的基因。从入列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以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构筑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沿海发展,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自贸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等开放机遇叠加港城,连云港一步步进入国家宏大的开放大战略中。

一路走来,连云港也一度因为“成长的烦恼”而发愁: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亟待消除……

“后发先至”殷殷嘱托为连云港新一轮改革开放掌舵定向,厚爱关怀更增加了连云港发展底气,赋予了连云港奋发向上的力量。

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开出的“钢铁驼队”驰骋千里;自贸试验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内涵不断深化,“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串联全球市场;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圆桌会议、丝路物博会、国际医药技术大会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让世界看到中国连云港。

连云港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高质量发展使命让连云港看到了新的成长力量。

沿着连云港交通大动脉———花果山大道一路北行,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工程学院连云港研究中心、中华药港等一个个科研平台,依次呈现在眼前。

创新高度为连云港新一轮发展蓄积动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连云港一路舒展。

看沿海,以盛虹、卫星等龙头为代表的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雏形逐步显现;看东陇海线,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硅材料产业指数画出上扬曲线;看城市产业组团,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汇聚成高峰林立的高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处在高质量发展机遇期的连云港正在以协同力量增加其经济厚度。

40年前,连云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3.62 亿元;2023年,连云港GDP达到4364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184倍。

向风而行40年,深植开放基因的连云港人信念如磐,向着新一轮改革发展风口迈步,正聚力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