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新农人”系列报道②田野之上,梦想自由飞翔


(□ 袁春梅 路辉 邵沛源)3月22日,位于海州区西郊的田野间一片青绿起伏,麦子正攒着劲儿生长拔节,85后“新农人”徐荣已连续3天扑在田埂上,各处巡看60余人的团队进行无人机施肥作业。抢在下雨前完成6万多亩麦地的拔节肥,徐荣不敢掉以轻心。

  等待工人将肥料装满,随着马达轰鸣,接到指令的无人机从地头升起,向麦田飞去,不疾不徐地从麦田的一头滑到另一头,作业、悬停、转身、继续作业,短短的22秒就完成一亩地的施肥。

  田埂上,无人机旋转一下羽翼,一个个改变悄然发生。除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的还有徐荣的人生。

“我自小就喜欢在麦地稻田里转,土地让人踏实。”大学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南下找工作,但是徐荣一头扎进了农田。徐荣说,爸妈都在农场工作,她从小在农场长大,总感觉那里蓝天白云的,饭菜也特别香,一年四季,看到过叔叔阿姨们辛勤地劳作,也分享过大家丰收后的喜悦,对农业有着特别的感情。

  几年的摸索,让徐荣成了远近闻名的红人。作为“新农人”和“女飞手”,她把无人机玩转成新农具,从一无所知的门外人,到英姿飒爽的“女飞手”和高素质农民,再到如今的荣邦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带头人,身份和职业的逆转都是从一台无人机开始的。

“传统的种地方式非常辛苦,最累的就是打药、施肥,一桶药三四十斤重,身上背着田里又不好走,一亩地要打半天,但是无人机作业速度特别快,而且效果还特别好。”6年前,徐荣在南方城市考察,看好无人机植保,一口气买下6台无人机。

  在推广实践中,徐荣越发觉得,无人机可以解决很多地面植保机的痛点,不但不会损坏作物,而且播种撒药施肥都特别高效。于是,她牵头成立了荣邦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一支专业植保飞防团队,培养了近百名飞手。

“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在投身农业的这几年中,徐荣不断地在学习摸索,2020年,在海州区浦南镇建立了1039亩示范基地,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田,主要产品也由普通的食用稻谷转向新型特色的稻谷,种植纯生态有机五彩稻米。

  她不断学习,提高自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农业种植、管理等专业知识,制定作业技术规范,完善整地、施肥、播种、田管、收获、烘干、贮藏等作业环节技术标准,又从“女飞手”成为种植女能手。

  徐荣深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道路。她组建的社会化服务团队,现有成员270人,拥有无人机70台、拖拉机100台、收割机100台,能服务12万亩土地,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托管。她一手组建的合作社正向着区域化、专业化,“一站式”“保姆式”方向发展,不仅是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组织,而且是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

“新农人”贵在拥有新思维、新理想,敢想敢做,这两年徐荣将服务链条延伸到产前农资采购和产后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流通销售于的一体全产业链服务。

“机械声声麦穗黄,秧苗翠绿迎朝阳,家国情怀放心上,保粮粒粒都归仓。”这是徐荣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诗句,爱美亦爱时尚的她,每天忙碌在田野上,会穿上白衬衫牛仔裤在稻田里拍大片,也能熬通宵完成飞防任务,娇小的身体里藏着大大的农业梦想,希望能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带动一群80后、90后“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一路向前。

图为徐荣在操作无人机给小麦施肥。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