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灌南:家门口车间传来“幸福节拍”

固定、起针、拉线、缝制……缝纫机运转的“哒哒哒”声连续不断,不到半个小时,一件羽绒服就在潘燕的巧手下变成了成品。农历腊月十三,走进灌南县新安镇公兴村东弘服饰加工厂车间里,100多名工人正在赶制羽绒服,现场繁忙而又温馨。昔日村里闲置校舍,如今变成人来人往、机器飞转的富民厂房,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早上7时30分,村民潘燕步行8分钟左右准时来到厂里上班,她是一名熟练缝纫工,每天能缝制50多件羽绒服。“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不仅能照顾到家中老人,还能供应一双儿女上学。”潘燕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是车间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工人。


  十年前,高中毕业的她,为多挣些钱,就去苏州打工,在当地一家服装厂上班。父母年岁渐长,家里孩子需要照顾,她很希望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听说老家的村里引进了服装厂,去年,潘燕毫不犹豫地回到老家成为东弘服装厂的工人。“现在每个月工资能拿到5000多元,和外面挣差不多,下班后也能陪伴孩子,我很满意现在的工作。”潘燕说。


  从昔日“雁南飞”到现在“凤还巢”,在东弘服装厂,像潘燕返乡务工的村民就有20多名。过去由于村里没有企业,她们只有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现如今,她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自家门口,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和潘燕同在一起上班的杨其梅老人今年已68岁,老人告诉笔者,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年纪还能到厂里上班。她主要负责给每件服装称丝棉,工作强度不高,一个月下来,每个月能有2600元左右的收入。老人家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告诉笔者,过去她和老伴除了种植几亩土地,农闲时也没有事做。村里引进服装厂后,给村民就业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我家离这边很近,五六分钟就到了,我们早上七点半到这边上班,晚上六点半下班,中午厂里供一顿饭,挺好的。”杨秀梅说。


  新安镇公兴村现有4000多人口,20多户低保户,村民增收渠道少。“没有致富项目,村民的口袋就没法鼓起来。”村党总支书记张飞说。招商引资上项目是唯一的出路,公兴村通过盘活村里废弃校舍,去年新建3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服装厂。通过出租厂房,不仅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还带动了150名左右的村民就业增收。


  寒冬腊月室外滴水成冰,车间里却是暖意融融。来来回回的工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幸福的歌声不时从车间里传出。望着车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张飞信心满怀地说:“春节过后,我们马上启动二期厂房建设,眼下招标已近完成,二期厂房建成后,我们村里近60%的劳动力都能在家门口就业。”​(□ 张晨晨 殷开军 相生年 孙荪)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