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报告内容】开展农药统一配供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保障用地安全。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权威解读】顾明事(市生态环境局局长):2024年,我市将标本兼治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协同控制臭氧污染。强化“人防+技防”,切实减少秸秆、垃圾、杂草、落叶等露天焚烧问题。推动5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和7家水泥粉磨站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全市31家砖瓦企业、41家铸造企业实施专项整治。开展14个限值限量工业园区综合治理,全面提标执行200μmol/mol泄漏检测修复标准。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推动扬尘治理地方立法工作,扎实推进移动源治理,抓好微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汽修行业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散煤污染。问题导向打好碧水保卫战。2024年,我市将重点抓好农田退水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工作。以水污染物平衡核算为抓手,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10个百分点以上。围绕西盐河、东盐河汇水区域,减轻降水过程污染强度。严格落实区域补偿制度,通过财政倒逼属地履行治污责任。力争国家级美丽海湾创建实现“零”突破、省级美丽海湾创建数量继续领先全省。稳中求进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抓好重点建设用地及耕地安全利用。(□ 周莹 王从帅)
高效协同推进生态治理
【报告内容】修复废弃矿山400亩、湿地1000亩,新增绿化造林1.9万亩,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7%以上。
【权威解读】孔令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奋力为“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贡献自然资源力量。今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指导各县区加快推进矿山修复进度。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实推进廊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森林提质增效及村庄绿化美化工作,严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2024年计划绿化造林1.5万亩。扎实推进村庄绿化美化,计划新建省级绿美村庄12个,改造提升12个,推动全市国土绿化再上新台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林木覆盖率提升工作,全市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7%以上。指导县区新建省级森林步道2条,启动市级森林步道建设。实行湿地总量控制,确保全市湿地保有量23.31万公顷不降低,对退化湿地进行修复,完成湿地修复1000亩,建设湿地保护小区1处,进一步提升自然湿地保护率。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野生动物巡护,严厉打击非法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李江 夏燕红)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报告内容】聚焦重点行业,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把新上项目能效关,推动“两高一低”项目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评估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船舶。高水平运营市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基金,助力“风光水氢核储”多能协同发展。扩大苏碳融、环保贷、节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规模,加快徐圩新区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公共机构能耗管理,县级以上机关单位均建成节约型机关。
【权威解读】韦怀余(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2024年,我市将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聚焦重点行业,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把新上项目能效关,推动“两高一低”项目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建立交通行业碳排放监测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船舶。高水平运营市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基金,推动“风光水氢核储”多能协同发展。推广“苏碳融”“环保贷”“节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快徐圩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公共机构能耗统一管理,县级以上机关单位均建成节约型机关。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完成新能源及产业、氢能三年实施方案编制,全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及产业发展“一湾四区”整体格局,积极打造沿海地区品种最全的能源供应基地。积极布局新型储能制造、氢能试点示范等新能源产业。(□ 周莹 连发)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