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春梅 彭亚辉)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连云港样板。
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报告内容】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3亿斤以上。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绿色蔬菜保供基地面积达5万亩,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至90%以上。
【权威解读】陈凤(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委农办主任):今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连云港样板。
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将聚焦稳粮扩油,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73亿斤水平。强化“三普”成果运用,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推进5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健全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
聚焦延链兴业,加快构建“6+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围绕省重点链及细分链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优质粮食、绿色蔬菜、规模畜禽、海淡水产、食用菌菇、特色林果等6条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市域农业全产业链及茶叶、蓝莓、樱桃等21条基础好、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高质量建设省农高区、花果山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东海、赣榆创建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循环种养农业12.5万亩。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完善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设施网络,推进公交“带货”进村、农副产品搭“便车”进城。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报告内容】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新改建省级绿美村庄24个。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
【权威解读】陈凤(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委农办主任):乡村是农民的生活家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步伐上,今年将稳步推进一系列举措: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持续实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善农房3000户,改造农村户厕13万余户、供水管网30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6%;加快农村废弃物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打造1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桥梁20座;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新改建省级绿美村庄24个。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稳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打造乡村久和之美。深入实施“移风易俗、弘扬新风”行动,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
推广“网格工作站”建设模式,进一步提高网格化社会治理的穿透力和精准性,组织相关力量提供救助帮扶、志愿服务、心理疏导等上门服务。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余村经验”,研究推广接地气的乡村治理机制模式,完善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因地制宜推广运用积分制,以积分制的“小切口”做好乡村治理的“大文章”。
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报告内容】优化乡村就业创业环境,构建“新农人”培养体系,打造“金镶玉竹”乡土人才工作品牌,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1.1万人。
【权威解读】陈凤(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我市将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确保农民收入增长7%。
加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挖掘经营增收潜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共建紧密协作的产业化联合体,新增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80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培育家庭工厂、手工作坊等,推进与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融合发展。优化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和服务供给,建立有利于农民灵活就业和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制度,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农人”培养体系,打造“金镶玉竹”乡土人才工作品牌,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1.1万人。持续深化农民合作社“双建双创”行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领头雁,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提质增量,提升综合实力和服务带动能力。
在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的同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推广盘活资产、发展产业、集中经营、转化资源、规范管理等增收模式,推进闲置厂房、校舍、沟塘等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