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引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支撑。
持续抓链条强集群
【报告内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6000亿元。统筹化工园区联动发展。争取“减油增化”项目取得突破,规划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启动建设远大生物制剂项目,推动正大天晴、诺泰生物、德源药业等新上项目投产,建成运营中华药港商务服务区、医贸交易中心,提升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影响力。加快建设核电7、8号机组和连云港—仪征原油管道、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实施3个储能项目,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GW。推动石化基地绿色供能工程投产供汽。完成大科学装置试验平台综合调试,推进燃气轮机产业园建设。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推动冶金、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权威解读】席世战(市工信局局长):今年,我市将以省1650产业体系为指引,聚焦六大主导产业、10条重点产业链,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石化化工产业以万亿集群为目标,向下游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种橡胶等领域加速延伸,力争产值突破2500亿元。医药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向世界级先进集群迈进,力争产值突破700亿元。新材料产业规划布局化工新材料及其下游产品,打造高纯石英砂、硅基复合材料等细分产业链条,力争产值突破700亿元。推动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活力,十条重点产业链应税销售力争达到5000亿元。发力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生物合成等新兴产业,实现由点到面加快突破,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决落实“扩大有效投入”部署,加快推动400个工业项目和100个技改项目,抢抓序时,倒排进度,以非常手段、超常举措加快项目落地建设速度,确保投资量应投尽投、工作量到点到位、实物量达标达效,全年工业总投资达1500亿元;高质量收官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实施180个年度智改数转网联项目。建立1000家后备企业培育库,打通创新型中小企业向制造业单项冠军升级快车道;定向培养400家“小升规”潜力企业,加快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提质扩面。(□ 周莹 连工信)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内容】聚焦新理念、新技术、新形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推动产业创新。
【权威解读】许东方(市科技局局长):2024年,市科技局将聚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守实体经济战线,实现科研院所+企业创新效应叠加。突出产业为本、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四链”深度融合、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深海、氢能等未来产业孵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坚守四个面向理念,让改革驱动创新引擎足。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项目省地联动,加快“战略—前沿—市场”导向基础研究,深化双向“揭榜挂帅”,打通全链条创新。坚守丝路创新精神,汇聚全球智慧“点石成金”。链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长三角等区域内外联动,构建一轴两核三区科创空间,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坚守创新池塘,培养“发展活鱼”。坚持“签约即跟踪、开工即培育”,依托三张清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家,推动科技型企业上规、上榜、上市,打造高质量科技型企业梯队,推动科研强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量质并举建设研发机构,承接相关产业化项目,打造科研攻关主力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增企业研发机构40家、科技成果转化50项。坚守需求一线,让政产学研金高效配置。深化投贷联动,部署多元化科创金融产品,扩大苏科贷等覆盖度,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打造“基金+项目+产业”一体化生态链。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聚焦主导产业,精准对接重点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推进建立新医药、装备制造等产学研联盟,累计建设校企联盟1500个。持续引进科技副总、外国人才。聚焦主导产业,实体运行“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构建高层次成果转化新模式。优化对接服务机制。健全“定期入库、实时发布、精准对接、及时出库”机制,力促成果产出。(□ 周莹 连科)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
【报告内容】狠抓项目支撑、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产业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努力在全省实现赶超进位。支持各县区打造优势明显、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县域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板块。深化县域开发园区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园区土地二次开发、更新利用等新模式。把共建园区作为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主抓手,搭建多层次合作对接平台,全力推进创新协同、机制共创、资源互享、人才交流,着力放大南北共建成效。
【权威解读】韦怀余(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县域强,则城市强。今年,我市将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东海、赣榆、海州要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坚决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跨越赶超、争先进位。灌云、灌南要充分用好省级化工园区载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攒足后劲。连云要持续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加快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市开发区要坚持“产业+城市”双轮驱动,完成规上工业产值、应税销售“双千亿”目标。徐圩新区要继续当先锋、挑重担,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向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迈进。云台山景区要拓展发展空间,升级文旅业态,构建大花果山景区新格局,让“西游胜境”更富亲和力、更有吸引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加强政策谋划,立足“一县一策”研究,突出补短补缺补差补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推进县区立足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强化分工协作,围绕3至4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延伸、壮大产业链,培育地域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紧盯市级重点项目,将效率意识贯穿工作全流程,注重项目事前评估、事中帮办、事后评价,一切服务服从和保障项目无障碍实施,确保四年累计完成产业投资5000亿元,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打下基础。建立动态监测、动态评估、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县区工作情况进行问题汇总、难点梳理、跟踪协调,推动各县区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周莹 连发)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报告内容】推广“电商直播+”模式,打造“一县一品”爆款产品,新增省级电商示范基地、数字商务企业各1家,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
【权威解读】江行洲(市商务局局长、市口岸办主任):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电商营商环境、推进特色产业集聚,持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发展质量,按照新一轮电商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推动全市电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网络零售额力争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高标准创新“电商直播+”模式。持续擦亮连云港直播之城名片,打破县区界限,促进各县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建设“直播+产业”“直播+品牌”“直播+网红”等各具特色的电商直播引领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打造赣榆海苔、东海水晶、手工穿戴甲、灌南汤沟酒等区域辨识度突出的“网红”爆款产品。鼓励专业市场、特色街区“适直播化”改造,推进直播基地进驻大型商场,鼓励店铺开展“直播+导购”活动,支持各大商圈开展直播电商节。高质量打造电商产业集群。重点督促推进赣榆峰叠电商中心、海州白虎山数字贸易产业园、海发数字科技大厦等电商项目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强化与邮政部门的协同配合,集中配套物流快递、仓储冷链,为电商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仓储、分拨、集散、品控、冷链等物流服务,切实解决物流成本瓶颈。与火山引擎、江苏财经学院推进政产教研基地建设,依托园区和产业,建立集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综合生活于一体的电商产业集群。2024年力争新增一家省级电商示范基地。高强度推动电商项目招引和龙头企业培育。将电商项目招引纳入全市招商引资考核体系,对示范带动强、贡献作用大的招引电商项目给予补贴奖励,进一步提高各县区对电商项目招引的重视程度。组织县区赴杭州、广州等直播电商发达地区招引MCN机构、知名电商平台企业落户我市,柔性招引头部网红主播。建立重点电商企业白名单制度,选育一批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电商企业,评选“十大电商示范企业”。2024年力争新增一家省级数字商务企业。(□ 张明兴 张晨晨 王恺 冯秋瑞)
【报告内容】推动滨海景区链式发展、大花果山景区组团发展,拓展邮轮游艇、休闲渔业、生态康养、科普研学和冰雪运动等业态,建成运营海州湾之星水上酒店。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加快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权威解读】晏辉(市文广旅局局长):2024年,我们将围绕“巩固增效”年度主题,聚焦文旅深度融合,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全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市、旅游名城建设再上台阶。一是激发文旅市场活力。落实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措施,发放连云港旅游消费券500万元、旅游年(通)票20万张以上,办好连云港之夏旅游节暨西游记文化节、丝路音乐节、文化产业博览会、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落实国有4A级(含)以上景区淡季免门票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中心,加大文旅市场专项整治和常态化监管,持续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营造诚信经营、文明旅游、主客共享、全域旅游的浓厚氛围。二是推动文旅项目建设。推进西连岛综合开发、大圣乐园、连岛海洋水世界等文旅项目建设,建成运营海州湾之星水上酒店,推进大花果山一票制和连岛游径优化,进一步畅通“上山出岛”。完善市文化旅游总入口功能,实施旅游年票更新升级,提升入园便捷度。三是优化旅游业态发展。加快开发海洋海岛旅游,大力发展游轮游艇旅游产业,推进复航国际邮轮航线,拓展旅游民宿、旅游演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动连岛、秦山岛等景区链式发展,构建大花果山景区新格局,提升东海温泉、海滨、大伊山等旅游度假区品质,打造旅游餐饮等消费新场景,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