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24,我们的新年愿景

编者按: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奋斗不息、登攀不止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迷茫和焦虑,也有过收获与成长。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2024年已经到来,愿每一个人都能学会重新出发,热气腾腾地面对生活。元旦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10个不同行业人的新年愿望。他们中有交警、环卫工、医生、志愿者、导游、小店业主……每个人都许下了新一年的愿望,与2023挥别,迎接更好的自己。在一个个真挚且热烈的愿望里,藏着最朴实无华的梦想。2024年,带着勇气和坚持,愿大家都能追寻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盐业工人祝星星:

把“盐工精神”发扬光大



(朱迅 许东彦)元旦放假前的最后一天,祝星星还在300余亩的盐滩中忙碌着。近期天气不好又临近年末,手头的工作愈加繁忙。在问及新一年愿望时,祝星星腼腆一笑:“坚守岗位,尽心尽职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就是我最大的使命。”常年在户外工作,他那黑里透红的脸庞有着盐工特有的质朴与坚毅。作为市工投集团日晒制盐新河分公司八班班长,他比普通工人更加操劳。

祝星星管理的班组一直是公司的明星班组,无论是盐量盐质,还是滩场管理、安全生产,始终名列前茅。在生产中,祝星星从点滴做起,能省则省,修旧利废,节约生产材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诸多效益,也让“祝星星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进步。

“2014年,我将继续加大在原盐生产创新工作上的投入力度,助推原盐生产实现新增值,并持续打造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祝星星认为,工作应该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将充分利用班组会、生产现场指导等方法做好“传、帮、带”,不断提升班组职工的业务技能,培养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从一名普通的产盐工人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荣誉和成绩是属于集体的。”祝星星谦逊地说,“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干好原盐生产事业,带领和激励更多产盐工人顽强拼搏,抓牢前辈的接力棒,把‘盐工’精神传承下去。”


交警张娴:

衷心祝愿大家出行平安



(史卫平 王波)2023年12月31日早上7时,城市刚从睡梦中醒来,薄雾笼罩,俯瞰城区建筑宛如仙境。张娴已经吃完早饭、收拾妥当准备出家门。许多市民正在享受元旦假期,而她却要在7时30分准时上岗执勤。

     26岁的张娴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海州一大队女子中队民警,参加公安工作近4年。她执勤的地点位于海州苍梧路和郁洲路路口,这里位于海州主城区中心地段,道路沿侧商场、居民区、学校集中,交通流量较大,尤其是早晚高峰和节假日期间,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戴上白色卷檐帽、白手套,穿上“荧光绿”防护服,站“早高峰”从早上7时30分开始,“晚高峰”是下午6时30分结束,这是在路面执勤交警的工作日常。作为一名年轻民警,坚持做到“上岗一分钟,履职六十秒”,高峰时指挥疏导交通,平峰时整治交通违法,努力为群众安全出行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走过2023年的四季,张娴在执勤岗位上迎接新年。“新的一年我将用行动诠释责任,用坚守践行初心。”她希望,广大交通参与者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共建文明交通,共同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衷心祝愿大家出行平安,健康快乐。祝愿我们港城的道路越来越顺畅,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


农场主陈玉军:

努力种出更多绿色农产品



(袁春梅 王华)虽是冬闲时节,但在灌南县田楼镇科燃家庭农场,负责人陈玉军依然没闲着,他和技术人员正在自家农场仓库里忙着检修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这个时候田里没什么事,现在把这些机械检修一下,该修的修,该保养的保养,等春耕开始它们可要派上大用场。”陈玉军笑着说。

  仓库里不光有农药喷洒无人机,还有几台大型旋耕机、收割机。5年前,45岁的陈玉军看到家乡因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而导致田地撂荒,从中看到了商机,当年就承包了本村300亩土地种植粮食。

  虽然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是种地还真是没什么经验。陈玉军一边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一边积极参加县里、镇里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边学边种,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现在一共种了500亩地,目前暂时不打算再扩大规模,我想把水稻的品质提升一下。”尽管种地的时间不长,但是陈玉军心中有着明确的发展路线。

  说起2024年的规划,陈玉军思路清晰:“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发展有机农产品,这也是我目前的发展目标,2024年,计划种植有机农产品100亩左右,以后会逐年增加。准备投入20万元左右新上大米加工设备,对自己家种植的优质品种水稻进行加工包装,注册商标,让‘田楼大米’家喻户晓。”


志愿者王楠楠:

继续做一名有爱的人



(严心蕾 曹梦扬)2023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第一天,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王楠楠和同学们从学校搭上公交车去市区吃饭。车上人越来越多,王楠楠主动起身把座位让给了别人。这些年来,王楠楠常常宁愿自己紧抓着扶手在公交车上站完全程,也要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

对于王楠楠来说,主动帮助别人是最稀松平常的事,“如果不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我会觉得很别扭。”在学校,她常常请贫困同学吃饭;上大学以后,她主动成为一名志愿者。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常常有她做志愿服务的身影,同学老师都知道她是个热心肠。

“残疾人身残志不残,他们积极努力生活的样子常常鼓舞着我,如果我们的志愿服务能让他们感到温暖,我会觉得特别开心。”谈到最近一次志愿服务残疾人经历,王楠楠的语气里有藏不住的幸福。做志愿服务的时间常常在周末,上完了一周课就要紧接着投入志愿者工作中,王楠楠甘之如饴。

新年伊始,王楠楠许下愿望:“新的一年,我想继续做一名有爱的人,参加更多志愿服务项目,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也想更好地团结同学,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来。”


基层医生高攀:

争取做一个信守承诺的爸爸



(魏吉珂  张清林)2023年12月31日上午10时34分,灌云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高攀在科室查完房回到家中,妻子和儿女已出发,家里就留下他一个人。他索性躺在沙发上,思考起下一年的工作。

  原本,高攀与家人约定,当天没什么意外情况,一家四口来一场短途旅行,妻子左等右等,人依旧没有回来,只能一个人带着孩子出发了。高攀说,重症医学科(ICU)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承担着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保驾任务。每一例患者手术的成功和顺利康复,都少不了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辛勤付出。对于他们来说,每天面对着多发伤、休克、呼吸衰竭等生命岌岌可危的危重症病人,一切都以病人的安危为首要,生活中几乎没有像正常上班族一样规律的节假日。当天他与家人约定的短途旅行,带上他的话,车程也只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科室里有特殊情况的话,他需要及时赶回。

  在生活中,高攀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爱好踢球。自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以后,他就很少跟人约球了,唯一的体育活动就是陪二宝一起骑行,在偶尔陪伴孩子的空隙通过运动释放下自我。

  谈及2023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高攀苦笑着说就是经历了一场车祸,意外伤到了骨头和关节,关节活动度受限,目前胳膊还是无法完全抬起来。笔者从高攀的同事口中得知,在车祸后第四天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病人早日康复,科室同事可以一起努力,攻克一个个医学难题。”在聊完工作后,高攀表示,新的一年,争取做一个信守承诺的爸爸。2023年曾答应带孩子们一起去扬州参观运河博物馆,看一看何园、个园,直到2024年到来,也没能成行。


环卫工沈加芳:

在平凡岗位上尽自己一份力量



(张晶晶  徐璐娜)当人们还沉浸在美梦中时,一群群身着橙色环卫工作服的身影已在城市的街道上忙碌起来了,海州区环卫处的环卫工沈加芳就是其中一员,她给这座城市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让人们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迎接全新的一年。

上午8时,温度很低,呼出的热气与冷气凝结,口罩上结了一层白霜。沈加芳先用大扫把清扫了一遍路面,又换成小扫把,把藏在绿化带里的垃圾清扫了出来。“这天不算冷,我头上还出汗了。”在连云港高铁站附近,沈加芳一边清扫一边说。

60岁的沈加芳干环卫工作25年了。“节假日期间,游客和市民多了,城市形象很重要。”为了给市民营造优美的环境,沈加芳和同事们都自觉地提高了街道清扫的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环卫工多年,沈加芳感触最深的是城市环境的变化,路面的垃圾少了,街道更加整洁有序了。最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对环卫工人越来越关注,社会各界的温暖让沈加芳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

  新的一年,每个人都有心愿,沈加芳的心愿很简单:“希望大家更加爱护城市环境,不乱丢垃圾。”沈加芳相信,只要努力,新的一年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导游员寇园园:

希望更多人来港城赏景游玩



( 徐黎一)2023年12月31日是元旦小长假的第二天,上午8时许,花果山景区游客中心已是人来客往,热闹不已。在入口处的导游服务区,笔者看到穿戴整齐、化着淡妆的导游员们已戴好麦克风,随时准备游客的到来。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这个岗位9年了。因为热爱导游员的工作,所以每一年、每一天都特别充实。”寇园园是这群导游中的一员,她告诉笔者,因为这份工作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不同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的游客,使她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

  回望2023年,港城旅游市场陆续升温,花果山景区也重新迎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2023年7、8月旅游旺季的时候,寇园园和她的同事们每天至少要带四五个团。累与快乐并存,寇园园发现自己需要更努力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需要进一步磨练基本功,细化导游词,更好地为游客做好讲解服务。

“希望2024年,我们旅游行业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更多人知道孙大圣的老家花果山,来我们这里欣赏美景、休闲度假。我们也会进一步完善智能化服务平台,为各地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寇园园说。


民宿老板薛海秋和张传杰夫妇:

让更多人了解连云港历史文化



​(张灿)“最开始我的爱人在地图上看到了连云港这座城市,发现这里地处南北交界,有山有海,十分特别,所以决定来一趟这里。等真的来到连云港后,这里悠闲的生活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住了我们,我们便一直定居在这里。”薛海秋说。因为一次好奇、一次寻访,薛海秋和张传杰夫妇便与连云港结缘,现在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一年多了。

“2023年2月,我们创建了自己的媒体账号,发布视频,分享我们改造小院的过程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后我们也开始介绍连云港的景点和人文历史,分享旅游中的见闻。”薛海秋说。因为自媒体账号的内容分享,许多人开始了解到他们。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慕名前往,拜访他们打造的“杰秋小院”。他们夫妻俩因此结识了许多天南海北的朋友。

“2023年12月,我们开办的民宿终于营业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来到我们的民宿。我们还计划打造线上旅游品牌,开发有历史底蕴和深度的旅游线路。这也是我创建自媒体的初衷,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媒体向更多的人宣传连云港,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的历史和文化。”薛海秋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不变的是他们对连云港的追寻与热爱。


社区居民姜维花

大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魏吉珂 史文婷 王雅萱)2023年12月28日,在海州区新海街道康文社区百穗餐厅内,社区居民姜维花正和老姐妹们坐在一块儿吃饭、聊天。“以前在家吃饭把握不好量,老是吃剩饭,现在有了社区食堂,吃得好、心情也好。”当天下午,社区组织大家在“新年愿景”板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愿我们社区越办越好,愿我们社区像一个和睦大家庭!”

2023年12月31日,姜维花来到社工培训现场帮忙维持秩序、分发材料、解答疑问,她告诉笔者,培训要一整天,这就是她的跨年活动。

62岁的姜维花,退休之后一直参加社区的集体活动,自2022年10月康文社区成立以来,她更是经常来社区“报到”,反诈宣传员、义务宣讲员……多变的是她的角色,不变的是志愿助人的初心。社区百穗餐厅试运营,她还和老伴儿主动“搭把手”,在社区食堂当起了公益厨师,操持着买菜、做饭等事宜。

“2023年最高兴的就是老年大学复课,我和跳广场舞的姐妹一起去重庆旅游了一周,市内的景点,像花果山、宿城、孔雀沟、锦屏山游步道、黄窝,我们都去玩了好多次。”姜维花说,在重庆的时候大家一起吃了九宫格火锅,她特地发了朋友圈,小伙伴、老伙伴们都给她点了赞。

      展望新的一年,姜维花表示,希望家里人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孩子们工作顺利,孙子学习也蒸蒸日上,大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对于自己,她说出了自己的小目标。“希望能够考取社工证,这样做服务的时候就更轻松自如了。”


小店业主金义涵:

把“网红店”变为“长红店”



(张明兴)2024年元旦假期第一天,休息没几天的海大叔的店恢复营业,排成长队的顾客让店主金义涵满怀喜悦。谈及新年愿景,金义涵说:“我的愿景就是希望有更多的顾客喜欢海大叔店里的美食,把‘网红店’变为‘长红店’。”

在盐河巷经营多年,海大叔的店已经有了众多忠实的顾客。回顾过去的2023年,金义涵提到最多的就是菜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我们店位于全市最为热闹的商业街区,平时有大量的游客过来,他们格外注重评价,因此要想吸引更多顾客就餐,老客户的口碑就显得非常重要。”金义涵表示,金杯银杯不如顾客口碑,只有把菜品质量做好、服务做优才能将“网红”变“长红”。凭借招牌菜品“十七香龙虾”,海大叔的店在工作日期间也基本是满客状态,2023年的营业收入远超预期。

“没有一成不变的菜肴,要想保持竞争力,需要不断学习创新。”金义涵是这样想的,也在这样做。自大学时学习厨艺起,金义涵就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厨艺,不断尝试新的菜品,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在经营淡季,更是抓住机会到全国的热门街区考察学习,完善店内菜单。

“2024年,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厨艺和服务水平,为顾客提供更好的餐饮体验。”金义涵说,他坚信只要做好品质和服务,生意就不会差。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