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蜗居变优居 筑就百姓幸福巢——“同框穿越看巨变”系列报道之四

        

       (□ 袁春梅)寒潮不遗余力,将12月的连云港直接带入“数九天”的酷寒。19日,雪花犹如梨花朵朵,团团压上枝头,雪中意境美不胜收,但全天候的“冰窖”模式,让路人不得不加快脚步。

  在颐和花园小区家中,74岁的江莲,站在玻璃窗前,看着明亮的阳光跃进窗户,洒满整个房间。几天前刚栽种在泡沫箱里的芹菜根,菜心位置已经长出一两片新叶。老伴儿出门拿完报纸回屋,静静地翻阅。

  室内温暖如春,室外寒气逼人,她思绪的闸门一下打开。

  “谁能想到,如今的生活条件那么好。”45年前,江莲和丈夫带着儿子,刚从借住在别人家的房子里搬到单位一套14平方米的宿舍,前后两间,里面睡觉的地方仅有4平方米,只够放下一张床。

  “什么家电都没有,家里也没卫生间,一家人都得到屋外的巷子里去上厕所。”江莲说,那个时候的家也就是个“栖身之所”。

都说“家”才是最好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从筒子楼到单元楼,从几代人共居一室,到布局舒适的现代化住所,住房的演变犹如一部历史画卷,伴随几代人的记忆。时至今日,“家”的面貌发生巨变,房子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住得安宁,住得幸福……

  江莲和丈夫一直都有拍照留念的习惯,家中的老相册里,藏着看得见的变化。

  1983年,分到一套面积33平方米的单位宿舍,买了家中第一件电器,骆驼牌落地风扇。

  1988年,搬入面积64平方米的住房,家里用上了液化气,告别煤炉。

  1989年,家里有了电冰箱;1990年,添置了彩色电视机;1995年,家中安装上了电话。

  2007年,搬入颐和花园小区一套面积180平方米的四居室。

  2014年,购置了奔驰汽车……

  “这张照片就是1978年拍的,这是在我妈家,你看着这屋子又破又旧,照片里的左下角是水缸,那个时候家里没有自来水,都得到外面去挑水回家用。” 江莲说,家中老房子早就拆迁了,现在那边都盖起了高楼,偶尔还会和老伴儿到那里转一转,感慨变化之大。

  “那个时候,冬天洗菜、洗衣服全都是凉水,冰冷刺骨,哪像现在,家里暖气充足,水龙头一打开就能放出热水,刷锅洗碗一点都不冻手。”老人说,通过今昔对比,家里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退休后,她不仅学会了摄影,还学会了驾车,去了很多地方旅游拍照。

“现在这套房子是我们老两口住,儿子也买了房子。我家生活的巨变,是大家生活提高的一个缩影。”江莲的老伴儿在一旁接话,改革开放以来,住房方面实现了从“栖身之所”到“宜居之选”的蝶变,不仅人人有房住,还实现了人人住好房。

  未来的住房会是什么样?江莲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已经让她感到极大的满足,去年他们的住宅楼又加装了室外电梯,甩掉了爬楼负担,让她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又生出了更美好的憧憬。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