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工笔画”里看“连”通|抢抓丝路机遇 逐梦希望之海

(□ 采写 周莹  摄影 樊晓姝)  黄海之滨,崂山脚下,青岛深耕蓝色国土,唱响新时代“丝路”之歌。

海州湾畔,云台山下,连云港掘金海洋经济,努力写就新时代的“西游记”。地处黄海之滨的两座海洋城市,积极抢抓全球经济重心“东归”的机遇,以阵阵汽笛的鸣响演绎着一场不亚于海洋波涛的壮阔征程,越来越多的两地元素频繁地出现在“一带一路”上。  

发挥区位优势

提升服务丝路水平

连云港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青岛则一直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口岸。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注定了在新发展格局中,连云港和青岛必须承担起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任务。

8月30日,中外运集运印东航线开通仪式在山东港口青岛港QQCTU举行——航线首班“中外运海口”轮从山东港口青岛港出发,标志着中外运集运印东航线正式开通。今年以来,青岛港新增10条“一带一路”航线,“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箱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9月25日上午,伴随一声清脆的鸣笛,一列满载86个标箱工程机械配件、轮胎等本地货物的陆海联运班列,搭乘81704次列车自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铜山站开出,将在8小时后抵达连云港港乘船发往日本、印尼、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这是徐州—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当月开出的第4班点到点直达班列,标志着徐连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实现了每周一班稳定开行,徐州与连云港联动发展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当下,青岛港和连云港港不约而同地扩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效率,让“一带一路”贸易更加方便快捷。

作为“一带一路”上两座重要的国际开放门户和枢纽城市,连云港和青岛一直持续提升“海陆空铁”联动优势,着力打造立体化的交通相聚,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辐射能级不断提升。

为此,两座城市建设了一批开放平台载体,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真正地造福共建国家和地区。

在青岛上合示范区内,随处可见繁忙的装卸场景,各种各样的集装箱堆放于此。数据显示: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青岛周边的机电产品、轮胎和化工品等源源不断发往上合组织成员国,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油料原料、饲料、矿产品等从各自的国家向青岛集合。截至9月,上合示范区常态化开行31条国际国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23个国家54个城市。开通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全货机航线12条、海运航线42条,有力保障了上合组织国家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连云港,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以下简称“中哈物流基地”)同样有着自己的精彩。它是“一带一路”倡议首个实体平台项目,于2014年正式启用。 

集装箱堆场22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3.8公里、年最大装卸能力41万标箱——如今的中哈物流基地已成为中亚国家过境运输、仓储物流、往来贸易的重要平台。

 近十年间,中哈物流基地已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超过5000列,实现对中亚地区主要站点全覆盖,过境运量全国领先。“以前货物从连云港运到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需要20天以上,如今最快只需七八天。”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多式联运事业部副总经理肖法樑说,“这得益于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加强互联互通,完善相关沟通机制,中欧班列运行效率也因此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带动了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合作的深入,让人们看到“一带一路”是一条共享繁荣的幸福之路。 

 

深耕蓝色国土

    实现向海图强海洋梦想

蔚蓝星球,寰宇内外,海洋当数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连云港和青岛在“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等核心思想的指引下,努力通过经略海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深蓝一号”就是青岛深耕蓝色粮仓的重要案例。

 时间回到2018年7月2日,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一号”在黄海海域启用,30万尾三文鱼被投入这座“渔场”。

今年4月16日,“深蓝一号”共收获3000尾左右三文鱼,证明了我国深远海三文鱼全周期养殖的可行性。同传统海洋养殖不同,“深蓝一号”所在的海域,距离陆地120海里,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比近岸海域高得多,各种难题和风险也难以估量。之所以选在这里养殖,主要是因为这里有一块难得的宝贵资源——黄海冷水团。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拥有底层冷水资源,底层海水温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下,适宜三文鱼等高附加值冷水鱼的生长,让中纬度地带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成为可能。

 这个被青岛市寄予厚望的深海养殖背后也有着连云港企业的身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六研究所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我们通过深海养殖监测和通讯设备看到了“深蓝一号”网箱三文鱼养殖环境情况。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奎介绍,他们在“深蓝一号”布放了多种养殖监测装备、系统平台和数据传输装备,可获知水温、溶解氧、浊度、盐度和网箱吃水状态、鱼类体长体重以及行为轨迹等养殖参数并能将数据传输至中央管控平台,实时监测鱼类和环境状态,并能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养殖多要素预警分析、鱼类生长状态及摄食行为识别分析、生长预测与智能投喂等功能,助力养殖企业降本增效。

深海养殖仅是青岛深耕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部署发展,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其中,在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80%产业规模居山东前列,部分海洋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479.4亿元,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33%。项目方面,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5.5%、开工在建率达84.4%;新签约海洋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572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个,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青岛深耕海洋产业同步,连云港也持续深化海洋产业布局。

今年4月12日7时,一艘载着1500吨南极磷虾虾粉的爱琴海轮驶入连云港徐圩港128号泊位,这是“深蓝号”远洋捕捞加工船首批渔获回运。这些磷虾将经过初加工的虾粉即将变成功能食品、海洋保健品等高值产品,这也意味着连云港市连云区海洋渔业产业从传统的养殖捕捞向深远海迈出重要一步。

       目前,连云区将依托企业在南极磷虾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和“深蓝号”远洋捕捞加工能力,加快引进高值化利用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关联项目,加强下游调味品、预制菜品、肽产品等产业链招商,实现南极磷虾绿色食品、保健品等相关领域突破发展,不断做好向海图强、经略海洋大文章。

       市发改委沿海处处长任书毅介绍,今年,我市还构建海洋经济推进“新机制”,出台海洋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扶持政策三大文件,构建今后3年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海洋经济工作专班成立,明确年度海洋经济133项重点任务,设立规模3亿元的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努力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增进互动合作

    高水平推进丝路新开放

共建“一带一路”拥有多条经济走廊,只有促进相互互动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共同繁荣。

连云港和青岛的互动因为这一倡议而更加密切。

经略海洋,不仅需要耕种蓝色国土,还需要守护好蓝色国土。海洋北斗系统就是其中一个。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六研究所下属企业青岛杰瑞自动化有限公司采访时,该企业负责人介绍,青岛杰瑞通过近几年大量的项目立项论证、技术方案评审、模型设计、项目试验、卫通模块研制及终端产品研制等工作,在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应用市场抢占先机,率先组建杰瑞海洋北斗高精度定位增强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定位落水人员位置,可以大大提升应急搜救的效率,使得快速搜救能力大大提升,有效应对大型海难事故。该系统不仅可以帮助渔民渔船精准定位,渔政部门还可以使用短报文与渔民联系,提升了安全性。

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我市也充分利用青岛和连云港区域邻近的优势,积极引进青岛的科研人员到连云港来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中国海洋大学,笔者遇到了同连云港水产加工企业密切合作的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鹏。作为科技镇长团的成员,他曾服务港城多年,帮助港城紫菜加工企业不断优化产品。“传统连云港紫菜就是开发为海苔、夹心海苔。我们团队则帮助紫菜加工企业开发更多维的红藻产品。”王鹏介绍,“目前,我们和连云港正在筹建科研平台,重点围绕紫菜和虾皮开展海洋特色新产品的开发,并寻求相关养殖过程中污废水循环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东则同连云港养殖企业合作多年。2023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和宝源公司联合创建的“江苏赣榆贝虾科技小院”正式揭牌成立。郑小东就是在科技小院工作的青岛教授之一。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养殖,郑小东等教授为企业研发了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即厂区配套建设了室外水处理池及海水外塘,投放牡蛎等贝类和滤食性鱼类来净化过滤,实现水循环洁净排放。

海涌波涛一路向东,汽笛轰鸣向新而生。

 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连云港与青岛正携手持续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绘就了互利共赢发展的新蓝图。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