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这些涉疫谣言不可信

【连网】  最近,有关新冠病毒的防治信息备受关注,一些谣言也趁虚而入,包括“大蒜、生姜、辣椒”等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长期戴口罩会引发肺结节等“老谣”再次出现在社交平台。同时,随着疫情发展,公众面对“‘阳’了后要不要看病”“‘阳过’后要不要消毒”等也有很多疑问。为此,记者梳理了近期热传的谣言,按照“预防篇”“症状篇”“治疗篇”“生活篇”4大主题分类,并附上专家和权威机构的建议和意见,为公众呈现一份实用的“防治宝典”。

1、抗原检测线条颜色越深,说明体内病毒含量越多?

真相:不是。

抗原检测是对抗体进行定性判断,即判断“有”或“没有”抗体,而不能判断抗体的“多”或“少”。所以,抗原试剂盒线条的颜色深浅不能说明病毒量多少。同时,抗体的浓度与病毒载量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对病毒的免疫应答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2、发烧了就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真相:不一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近期出现发热的原因不单纯是感染新冠,也有不少是流感,有少数人可能是双重感染。此时也处于冬季流感高发期。所以,发热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居家隔离,或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钟南山还建议,发热的病人一般要注意第一天和第二天,如果一两天还没有退烧,可以在家做新冠抗原检测,如果是阴性,还可以等一等。如果新冠抗原阳性,又没有什么其他感觉,也先不需要去医院,居家就行。

3、抗原阴性意味着没感染?

真相:不一定。

专家指出,虽然抗原检测的速度快、操作便捷,但一般要等到病毒复制到较高水平、感染者排毒量较高时,抗原才可以检测出来。在感染初期,即使感染者出现一些轻微症状,由于病毒载量低,抗原检测未必显示阳性。根据奥密克戎的潜伏期估算,一般感染后2至3天可以检测出来。部分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由于病毒载量持续较低等原因,可能要5天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检测出来。不过,通常此时的病毒载量较低,传染性较弱。所以抗原检测无须“一天两检”“一天三检”;有必要,一天测一次即可。

4、“发烧到40℃,但CT显示没有肺炎”也是无症状?

真相:不是。

根据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所以,无症状感染是指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不是网传的“即使发高烧,没有肺炎就是无症状”。关于无症状感染,国内外定义一致。

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范围很广泛,常见的比如发烧、咳嗽、呼吸局促或困难、疲劳、肌肉疼痛、头痛、喉咙痛、鼻塞流鼻涕、恶心呕吐、腹泻、嗅味觉失灵等。没有哪个是绝对只属于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也不是哪个症状是每个新冠病毒感染者都会有的。

5、北京流行的毒株比广州的毒株更毒?

真相:并没有。

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主;其中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广州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专家介绍,奥密克戎不同分支传染性和致病力不会有本质改变,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目前统计无症状加轻型占到98%,病毒对人体主要侵犯在上呼吸道。上呼吸道症状表现因人而异,有人发烧明显,有人咳嗽明显,有人嗓子不舒服明显,这跟自身免疫力、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系,并不代表病毒的致病力和毒性有所改变。

6、“地狱犬”新冠变异毒株在日本“杀疯了”?

真相:没有。

中国疾控中心指出,俗称“地狱犬”的毒株是奥密克戎BA.5在传播中变异变迁产生的第六代亚分支BQ.1,这些进化分支对人的致病力明显减弱,致重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早期流行的毒株和变异株。BQ.1变异株于2022年6月在尼日利亚感染者中发现,9月开始,BQ.1及其衍生的子代亚分支在欧美国家流行,占比逐月升高,10月中旬在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流行。目前我国已在9个省份的本土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49例,但尚未广泛流行,所致病例数较少,也未观察到感染BQ.1后临床严重程度较其他变异株增加。BQ.1虽然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但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BQ.1及其亚分支感染者的致病力增加,也无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的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