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抗美援朝老兵孙林友 与三百元复员费的故事

【连网】日前,当走进灌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科办公室,我们便见一位衣着朴实、须发霜白的老人端坐在三人沙发的一端。他就是应邀而来讲述抗美援朝见闻的老兵孙林友———86年前的秋天,孙林友出生于现在的灌南县新安镇小圈村(原灌云县新安区小圈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原24军72师215团炮兵营服役。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孙林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申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1953年6月随大军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作战。

gb23山海经g

“我们担任的任务是保障军需补给,白天敌人的飞机不住地狂轰滥炸,我们按兵不动,晚上我们就和民兵一起抢修被炸毁的路面桥面。大多前半夜抢修,后半夜运输车队摸黑通行,不敢开灯,生怕招来敌机或敌军炮火,我们驾驶员真是有本事,摸黑在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把军需物资送往前线,保障前方部队物资补给。”老人不无赞叹地说,“我们保障的运输线被称为‘打不垮、炸不烂的运输线’。”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后来我们还打扫过战场,修建过营房……”86岁的老人现在的生活片段有些忘却,但叙说起当年朝鲜战场的经历,如数家珍,也许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回国后,孙林友刻苦训练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服从命令,听从党的指挥,做到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1957年孙林友复员回地方,投身建设大潮。

经过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人民军队大学堂的淬炼,“最可爱的人”孙林友,不仅诚实肯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就像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生产队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讨价还价,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岗位上。他上过河工,推过垃泥。参加兴修水利时,河道上闪烁着他小车推垃泥的身影。他做过“牛头”(即当过养牛饲养员),按时按节喂草料,饮牛水,耕牛膘肥体壮,耕田耙地“出活道”(指工作效率高)。他就这样始终保持军人的品质,坚守岗位,埋头苦干,为建设祖国默默奉献。

1958年春,春耕在即,耕牛是当时主要的耕田耙地动力。当他得知生产队想添加耕牛,却缺钱而一筹莫展时。他彻夜难眠,自己仅有的370元钱转业费,连结婚都没舍得用,准备翻建两间要倒塌的泥草房让父母住。思来想去,生产队春耕是大事,买牛是大事,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能误了季节,这是牵涉到一年收成的大事。自家盖房子是小事,尽孝心更是寻常事,泥草房修修补补还能住。于是,果断拿出300元钱转业费给生产队买牛,生产队长孙以凤激动不已,抓住孙林友的手,说道:“你救了我们队的急啦,我代表队部谢谢你!”

要知道,这300元钱,不是今天的300元,在当年可是一个壮劳力一年的工分钱,这是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这就是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武装思想的中国退役军人。舍小家,顾大家,踏踏实实做事,一心为公的退役老兵。

1961年,孙林友开始担任条河大队青年书记,1967年任条河大队一队生产队长,带领群众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多少年如一日,孙林友任劳任怨地扎根在家乡这片热土,默默地耕耘,静静地守护,播种着汗水,收获着喜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静静地流淌着……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体渐渐不再硬朗,靠政府补贴和子女的供养,过着清淡的生活,从不向政府开口要这要那,这就是端坐在我们面前的退役老兵孙林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