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永不磨灭的英雄故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随感

金同启

【连网】在抗日战争中,曾经在我市的征战中发展和壮大的滨海军区八路军和苏北淮海军分区新四军的这两支劲旅,以及家乡的子弟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为所向披靡的精锐王牌部队,创造了诸多战场奇迹和经典战例,让我们铭记他们。

微信截图_20201026092418

↑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有一种震撼,虽然已落下了厚厚的岁月之尘,却依然让人震颤心灵。2020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的日子,当硝烟散去,当繁华冲淡历史,当岁月荡涤记忆……我们难以忘怀的是新生共和国的那场立国扬威之战,我们更无法忘记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志愿军英雄们,以及长眠在异国他乡的19万多烈士……

1950年10月19日晚,辽宁安东(现为丹东)鸭绿江边,风萧萧,雨蒙蒙。在这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和总部送行的人一一握手后毅然跳上了吉普车,立刻开上了鸭绿江桥,当车驶过了桥刚踏上朝鲜国土,彭德怀突然让司机停车,他把头伸出窗外,向着后方自己祖国的方向,凝望了一刻,没有说话,随即命令吉普车前行,随行的仅有他的秘书、警卫员和跟在他身后的一辆装着电台的卡车……吉普车奔驰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领先于大部队到达前线的彭德怀,把原定的阵地防御战调整为在运动中寻机歼敌,打一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第一次战役。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美国为首的侵略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和细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立国之战的朝鲜战场上,曾经在我市征战中成长、壮大的滨海军区的八路军和苏北淮海军分区的新四军这两支精师劲旅,以及家乡的子弟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及诸多军史上的经典战例。

微信截图_20201026092502

↑志愿军39军攻克汉城

微信截图_20201026092451

↑志愿军39军在云山战役中俘虏美军

一、强悍与强悍较量 王牌与王牌对决

红军时期的红25军是一支传奇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锻造下,就以战斗力强悍,善于打硬仗、恶仗而闻名全军。在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中红25军作为一支仅有3000人的一个不是主力的部队,他们出发的时间最晚,而到达陕北的时间却最早,主力红军,包括中央红军一路都是减员,很多部队减员大半,只有这红25军经过一路血战,到达陕北和刘志丹会合的时候,人数竟然比从湖北红安出发时还多出来好几百人。到了抗战时,这支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该旅曾是征战连云港地区的淮海军分区的一支劲旅,其中有许多我们家乡的子弟兵。

近日,记者走访市革命纪念馆,我市党史专家、市党史办宣教处处长、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王滨满怀深情地讲述抗战时期344旅这支英雄部队征战我市的传奇历程。1940年9月,源自344旅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在黄克诚的率领下越过陇海铁路,进军淮海区,开辟淮海、盐阜抗日根据地,在苏北黄海之滨、盐淮大地纵横驰骋,形成“十月红旗满天飞”。“皖南事变”后这支劲旅改编为新四军三师。解放战争时期,黄克诚率三师的三万多将士挺进东北,相继成为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野战军13兵团39军,是“四野”的头等主力部队。39军116师所辖346、347、348团,前身即长期战斗在淮海(含灌云、灌南县、市区一部)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3师10旅,所属三个团的前身为淮海军分区第四、第一支队和新1团。39军116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志愿军诸多战场传奇。

激战云山城,重创美国王牌军。1950年美军集中四个军的兵力,由元山、平壤分东西两线向中朝边界推进,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计划在11月26日感恩节之前占领全朝鲜。面对美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的凶险战局,彭德怀和志愿军司令部领导决定改变原定“组织防御,稳定战局”作战方案,利用敌人分兵冒进的弱点,在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具体部署:以40军集结于温井以北、北镇以东,歼灭韩6师;39军集结云山,准备在韩1师东援温井韩6师时,将其歼灭;38军歼灭韩8师于熙川;42军于东线黄草岭一线阻击美第10军陆战1师和韩国首都师……

时任39军军长吴信泉命令116师担任主攻,正面突破云山阵地,115、117师侧面迂回。11月1日16时40分提前发起进攻。此时116师面对的敌人,变成了从平壤调来增援韩1师的美骑1师第8团和加强的炮兵、坦克兵等5000人,以及韩1师的近万人。

美骑1师是美国军队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王牌部队,最早的底子是1855年成立的骑兵第2团,有着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骑1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是战功显赫,每次作战的时候,他们总是担任开路先锋的重任,而且从未吃过败仗,享有“常胜师”的美誉。当时虽已发展成为机械化部队,但为保持历史荣誉,仍沿用以往番号。此战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39军,这时39军已经埋伏在云山周围张网以待。

39军也是中国志愿军的一支王牌劲旅,对手又是美军的一支王牌劲旅,因此,这将是一场强悍与强悍的较量,是一场王牌与王牌的对决。10月31日,美军骑1师的前锋第8团就已经来到了云山。别看它只是一个团级单位,但它是一支装备极其先进,具有极强的火力和机动力的合成部队,除了有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以外,还配属了一个炮兵营,一个坦克营,还有工程、通讯、运输分队,火力远远超过我们志愿军的一个军。

进攻开始后,116师3个团采用正面突击、侧面迂回、侧后包抄的方法,很快对骑1师第8团和韩1师形成包围,从东、西、北三个方向攻入云山街区进入巷战。美骑1师利用飞机、坦克、火炮优势拼命突围;我军则利用夜战、近战优势,以小分队灵活机动,与敌人近身白刃战。同时,115师将赶来增援的骑1师5团阻击在龙城洞,击毙该团团长;117师攻克三巨里,消灭韩1师一部。

战至11月5日,39军大获全胜,他们以极为劣势的装备歼灭了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骑1师第8团的大部分,美骑1师第5团的一部分;以及美军的两个炮兵营、一个坦克连;韩1师第一部分。一共毙、伤、俘敌2000多人,其中美军1840人;缴获了飞机四架、坦克28辆、汽车176辆、各种火炮119门,还有大量弹药和物资器材。

这场胜利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这是自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以来中美两国军队交锋,中国取得的首次胜利,而这场战斗也是美军骑兵第1师军史上的第一次战败。

1950年11月27日,在第二次战役的上草洞战斗中,39军116师347团2营4连包围了美军25师24团C连,该连90%都是黑人。C连被包围后,几次突围未果。在4连的政治攻势下,他们以伤亡2人的代价俘虏美军115人,击毙33人,这是志愿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整建制俘虏美军连队,也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支整建制向外国投降的部队。美军从此实施黑人、白人士兵混编制度。

经过两次战役的反击,志愿军推进到三八线附近,这两次战役给美军以沉重打击,迫使“联合国军”转入防御。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第三次战役,向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经过8天连续进攻,歼敌1.9万多人,将美军驱逐到北纬37度线附近。这一仗,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在第三次战役中,116师歼灭英军皇家来复枪团,缴获该团团旗,再创战场传奇。

更让人称奇而载入军史的:39军是我军唯一一支攻克两座首都的军队,即收复朝鲜平壤和攻克韩国汉城。

1950年12月4日,39军116师向平壤北部方向前进,目标就是占领平壤,116师迅速南下,经过了两天的战斗,在12月6日,116师346团首先攻入了平壤,而平壤也在被联合国军占领47天后,再次回到了北朝鲜的手中。

云山战役是第一次战役,收复平壤是第二次战役,而第三次战役中39军的代表作就是攻占汉城。1951年1月4日,39军接到了攻击汉城的命令,吴信泉军长向116师下达了命令,在师长汪洋的带领下,解放汉城的战役开始了。经过了激烈的战斗后,39军346团、348团和50军的一支部队,从不同的方向攻入汉城。

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克汉城,这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次攻克敌国首都,距离民国时期首都南京被日寇占领仅13年。仅仅13年后,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中国。中华民族在历经异族蹂躏百年之后,英勇的志愿军,在强敌面前毫无畏惧地展现出铁血性格,在昔日故地,一举洗刷了甲午战争的屈辱,新中国因此彪炳史册。

志愿军真英雄!第39军真豪杰!

微信截图_20201026092555

↑志愿军113师向三所里穿插

微信截图_20201026092409

↑志愿军113师阻击南逃北援之敌

二、“飞虎师”创造奇迹 “万岁军"名扬天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披坚执锐、勇冠全军的当数被誉为“万岁军”的志愿军38军。而创造、成就“万岁军”的关键之举是被称为“飞虎师”的38军113师,该师穿插三所里、抢占龙源里的战例被评为世界战史的典范,后来被拍成电影《飞虎》《奇袭》。

而创造这一英雄奇迹永载军史的113师,就是抗战期间战斗在我市滨海军区的又一支王牌劲旅和家乡的子弟兵。

市革命纪念馆文保部主任鲍林饱含深情地向记者介绍这支部队的辉煌历程。抗战时期,连云港地区是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结合部,陇海铁路以北属八路军山东滨海军区(含我市赣榆县、东海一部)管辖,铁路以南属新四军苏北淮海军分区管辖。抗战初期,八路军115师分家,罗荣桓带着师部和343旅主力到了山东,不久到滨海军区,头号主力就是686团,当时叫滨海军区“老6团”;而13团则是以115师东进支队为班底的;滨海军区另有两个主力团,4团和23团,都是以115师的部队为骨干组建的。抗战胜利后,山东滨海军区的4、6、13、23团,独立1团、3团和滨海支队挺进东北后,沿革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四野战军13兵团38军。1950年10月改称为志愿军13兵团38军。38军的113师所辖337、338、339团,其前身分别为原滨海军区4团、23团和独立1团。在抗美援朝战场上,38军113师在第二次战役中创造的三所里大穿插,被誉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第一次战役后,西线敌军从鸭绿江退至清川江以南地区,但美军主力未损,气焰十分嚣张,稍作停顿后,即向北试探性进攻,而东线之地一直处于向北猛攻态势。

毛泽东、彭德怀决定,利用美军轻狂冒进的心态和对志愿军实力低估,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围歼”的战术,一方面将主力后撤预定的地域,构筑防御反击阵地,以逸待劳;另一方面,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将西线之敌引至大馆洞、温井、妙香山至平南一线,然后对其侧后实施战略迂回,断其退路,包围歼灭。

具体部署:利用美第8集团军战略布局上的薄弱环节,集中我方优势兵力,重点围歼其右翼韩第2军两个师。同时,由志愿军四个军正面节节防御,38、42军从这个薄弱点直接穿插到敌人深远的大后方,做双重战略迂回,彻底断敌退路,将敌军(含美、英、韩共计8个师2个旅)围困于以价川和军隅里为中心的清川江南北地区歼灭。在东线将敌军引至旧津里至长津湖一线,由新调入的9兵团负责歼灭。

11月18日至21日,美军从东西两线全面向北推进,进了志愿军预设战场。25日,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率先打响。在这次战役中,38军的任务,一是歼灭德川的韩7师;二是长途奔袭三所里,切断整个西线战场敌军的退路。在第一次战役中,38军由于没有完成穿插熙川,切断敌军退路任务,受到彭德怀的严厉批评,因此,全军上下都憋着一股气。军长梁兴初命令113师经德川以东插至德川以南返回锋,而后由南向北进攻;112师经德川以西至永松里,由西向东进攻;114师正面进攻德川。12月26日德川被攻克。

三所里是位于平壤至价川公路中间的小村庄,是敌人南逃北援的必经要道,只有在这里建立一道坚不可摧的“闸门”,才能将整个西线敌军堵住。副司令韩先楚向113师师长江潮、政委于金山当面交代,该师必须于27日从德川出发,一路不论遇到多大的伤亡和困难,坚决不能停下来,到达三所里后,务必将敌人截住,切断其经顺川向平壤逃跑的道路。

这里特别要提到两个人:一位是上述提到的113师师长江潮,他抗战初期担任东北军的排长,经谷牧发展成为中共党员,1940年底率部投奔八路军滨海军区,后该部被扩编为海陵独立团(38军113师339团前身),江潮任团长,该团官兵多数是我市家乡的子弟兵。另一位是113师338团团长朱月华,他是我市赣榆区欢墩乡(现为班庄镇)朱孟村人。1940年1月,已经教了两年私塾的朱月华在家乡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成为115师一名战士,当时只有18岁。1950年任38军113师338团团长,而该团就是向三所里迂回穿插的先锋团。这两个人为后来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建立了殊勋。

三所里离德川有72.5公里,而美军的骑1师、2师、25师都是高度机械化的部队,堵住他们谈何容易!领受任务后113师全员轻装,机枪、迫击炮拆散了人扛;各级按遭遇战的队形编组,遇到敌人绝不恋战,交替掩护前进。为避免敌机空袭,部队昼伏夜出,专走荒山野岭连续强行军,许多战士跑吐了血,昏倒在路边,被后面的人架起来接着跑。在翻越1200米高的长安山时战士们冻饿交加,边走边瞌睡,后面的人就抓住前面人的子弹带,防止跌落山崖。在离三所里还有17.5公里时,为了争取时间,“113师行军党委会”决定冒险白天从公路行军,命令部队去掉伪装,故意将队列打散,扮成从德川溃逃来的南朝鲜军队,由于此处是敌人的腹地,敌人根本不相信志愿军一个整师会出现在自己的大后方,他们认为是友军,没有轰炸和扫射。

早晨,113师338团的前卫已经到达三所里了,他们看见了正在给他们做饭的南朝鲜治安军,一个冲击上去就把他们给歼灭了,随后就迅速地占领了公路两边的高地,这时338团团长朱月华刚爬上山,三所里的东山就听见前方响起了枪声。他举起望远镜一看大吃一惊,这背面公路上烟尘滚滚,一眼望不到头的美军大部队已经撤下来了。朱月华立即命令部队跑步前进,这时候后面的部队一听说堵住美军了,他们拼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开始跑起来了。但是战士们太累了,这是一个常人难以忍受的行军,耗尽了自己的体力,许多体质弱的战士倒在了地上,就再也没能爬起来,他们就这样永远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支撑113师前进的已经不仅仅是体力,而是纯粹的意志力了,在这个时候,官兵们的思想都凝固了,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三所里”这么一个概念。

最终113师用14小时奔袭72.5公里,于28日8时占领了三所里。副司令员邓华高喊:“这真是奇迹,这是奇迹!”113师的战士们靠着双脚边打仗边行军,在14个小时内行军72.5公里,这还只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因为他们走的大多是山路,所以实际路程远比这长得多,困难得多。这个数字也已经创造了世界步兵在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个记录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国家的军队可以打破。

113师占领阵地仅仅5分钟,美骑1师5团就从价川方向开来。正是这5分钟,赢得了胜利的先机。与此同时,彭老总也给38军下达了一道严厉的命令:“给我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

113师先后粉碎了敌人10余次攻击,并打退了南来的援军,炸断了公路大桥。就在这时,113师师长江潮根据战场侦察情况,发现三所里以西10余里的龙源里,也是敌南逃退路,即不待上级指示,于28日18时令337团立即向龙源里急进。同时,以338团3营继续留三所里地区阻击南逃之敌,1、2营追歼逃敌,以339团3营向安州和肃川前进,完成破路炸桥任务。29日4时,337团以急行军赶到了龙源里,尚未布置好工事,美2师的前卫部队就从前方退了下来。

空前激烈的争夺战在山谷间展开。成群成群溃退下来的“联合国军”蜂拥而来,争取最后一线活路。美军以整营、整团的兵力,在百余架飞机及大量炮兵、坦克兵的支援下,向我军的阵地连续发起10余次冲击,雨一样的炮弹和航空炸弹密集爆炸,阵地上的岩石化成了粉末,阵地反复易手,337团3连战至仅3人,志愿军始终坚守在阵地上……撤退和接应的两支“联合国军”,相隔不到1公里,最终也只能相望而未能汇合到一起。

11月30日被围困在价川、安洲以南,三所里、龙源里以北狭小盆地内几个师的敌人拼死突围。此时,彭德怀再次电令113师坚决堵住逃敌,同时,志愿军各部队从三面向三所里、龙源里地区合围。113师鉴于337团连日激战,伤亡较大,令338团从三所里转移到龙源里,从两侧攻击敌人,支援337团。战至12月1日8时,敌建制被打乱,慌忙遗弃重装备,分散突围,113师即配合军主力围歼清剿逃敌。至19时,被围之敌大部被歼,战斗遂告结束。

在此次战役中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这位二战时期扬威欧洲战场的美军将领,败退途中因车祸身亡,死在了“圣诞”即将到来的时候。麦克阿瑟吹嘘的“圣诞节攻势”彻底化为泡影。

这次战斗中的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阻击战,并称为第二次战役著名的“三个阻击战”。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那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所描写的就是此次战斗中的松骨峰阻击战。

113师在第二次战役中圆满完成了重要的迂回穿插任务,共歼敌3220名,缴获汽车545辆,坦克7辆,各种火炮150门,各种轻武器1700多支及大批军用物资。12月1日,彭德怀亲自草拟了对38军的嘉奖令,对113师的突出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在电文结尾处添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字样。电报内容如下:

嘉奖

梁刘并转三十八军全体同志:

此次战役,克服了上次战役中个别同志的某些过多顾虑,发扬了三十八军优良战斗作风,尤以113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飞机坦克各百,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至昨卅日,战果辉煌,缴获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望克服困难,鼓足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彭邓朴洪韩解杜

后来,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夫人任桂兰再现了当时情景:梁兴初接过电报后,目光牢牢地盯在“三十八军万岁”上。这几个醒目的字,在梁兴初的眼里,渐渐化成团团烈火,炽热的火光中,闪现出钢铁战士在炮火硝烟中激战的身影,闪现出英雄舍身与敌同归的壮举,闪现出阻击阵地上烧残的军旗……“烈火”烧痛了梁兴初的双眼,大颗的泪珠滚滴下来。从此38军就被称为“万岁军”,113师被誉为“飞虎师”。

作为这些英雄部队曾经战斗过地方,作为从家乡走出的浴血荣光的子弟兵,我们为“万岁军”“飞虎师”引以为傲。连云港是块洒满英雄鲜血的热土,连云港又是人民军队英勇成长、英雄辈出的故土,连云港人崇尚英雄,连云港人更是学习英雄!

微信截图_20201026092429

↑鏖战长津湖的志愿军战士

三、鏖战在苦寒长津湖 冰血铸就英雄赞歌

1952年的7月,志愿军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调任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9月的一天,离开了朝鲜战场,车行至鸭绿江边,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他眺望长津湖方向,脱帽弯腰,向长眠在那里的他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战友们深深地鞠躬致敬,当他抬起头的时候,随行的人们都发现,将军已经是泪流满面……以后,宋时轮只要回忆长津湖之战,将军仍然是老泪纵横。

长津湖到底发生了什么?

1950年11月27日,朝鲜半岛北部长津湖地区,大雪过后的寒风凛冽刺骨,白天气温一下子降到零下30度,晚上更是低至零下40度。为了实现麦克阿瑟“打到鸭绿江过圣诞”的计划,阿尔蒙德的美10军精锐陆战1师、步7师,以及韩3师,越过了黄草岭,进入长津湖地区。可是忽然间,美军周围群山的冰天雪地里,潜伏在北风呼啸的雪原中我志愿军9兵团(20军、27军共10万人,26军5万人作为预备队)10万志愿军,一下子涌出来从四面八方向蜿蜒行进的美军扑来。一场空前残酷的大血战,瞬间拉开了帷幕……

由于战事紧迫,9兵团此次行军十分仓促,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战士身着南方的薄棉衣,脚穿单胶鞋,不少人手脚被严重冻伤。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第9兵团参战部队在冰雪荒原中潜伏了整整6昼夜。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在那极端高寒的旷野里,伴着刺骨的风雪,10多万志愿军将士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磨砺。当总攻号吹响时,这些已在雪地里潜伏了6昼夜的勇士们都依然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迅速将峡谷中绵延近百公里的美军切为5段,分割包围……

谈及这段充满冰与血的英勇、悲壮的鏖战,我市的党史专家王滨沉郁而激昂地对记者说:“在这场战役中,零下30多度的酷寒像鬼魅一样无处不在,志愿军士兵很多冻伤、冻死在冰冷的雪地里,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王滨回忆说,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是最为苦寒的地带。该地区林木茂密、人烟稀少、山路陡峭崎岖,1950年,长津湖遭遇了50多年不遇的酷寒,夜间最低温度摄氏40度。枪栓冻了,拉不开,此时在死鹰岭战场潜伏阵地上出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另一幕:一个连队129人都冻硬,成了“冰雕”,那个场面真是悲壮,这些牺牲在阵地上的烈士,个个手握钢枪,注视前方,保持冲锋的状态。王滨说,像这样的“冰雕”连队在长津湖战场上出现好几处。

市革命纪念馆的鲍林介绍,在鏖战长津湖的参战部队中有两支来自连云港地区家乡的子弟兵:一支是志愿军9兵团第26军88师(辖262、263、264团),88师前身是解放战争初期,由华中野战军第六军分区(原淮海军分区)地方武装组建的三个支队,后上升为华东野战军12纵队34旅、解放军第30军88师;另一支是志愿军9兵团第20军89师,其前身是1946年8月华中第六军分区以原新四军3师10旅留下骨干为基础组建的新编第10旅,1949年2月改称解放军30军89师,后改隶为20军89师。88师、89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重大牺牲。

11月27日晚,志愿军第20军、27军8个师同时向美军发起猛攻,一夜之间将美陆战1师和第7师分割成五段,围堵在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等据点里。美军用200余辆坦克在三个被围地组成环形防线,志愿军缺乏攻坚重武器,只能用步枪、机枪等轻武器冲击敌人的“铁桶阵”,伤亡巨大。

12月1日,柳潭里、新兴里的美军强行突围,向下碣隅里撤退。此时20军、27军减员严重。9兵团急令预备队26军南下,于4日凌晨进入攻击位置,堵住美军南逃的道路。接到命令后,曾在我市战斗、成长的88师立即分成两个梯队追击南逃美军。追击过程中又遭遇美军突围出来的坦克,伤亡很大。该师的262团赶到阻击阵地后,来不及在冻雪上构筑工事,就匆忙展开阻击,但陆战1师在坦克掩护下,很快突击了过去。师政治部主任孙良浩(连云港灌南县张店镇人),这位抗战时被淮海军区官兵称为“战神”,得知情况后马上带领二梯队264团和师警卫连、侦察连迅猛追击美军,消灭了部分残敌。

与此同时,由来自家乡的部分子弟兵组成的20军89师在长津湖战役中取得较大战果。11月28日晚,89师对社仓里之敌美3师7团发起攻击。在拔除街区敌火力制高点时,266团的班长蒋德林和战士吴怀有视死如归、舍身炸碉堡,与敌人同归于尽。

12月1日,美军撤退,89师尾追逃敌,该师265团于2日晚在剑山岭追上美3师7团2营,3日上午将其大部歼灭,营长被打死,副营长被俘虏,俘虏美军80余名,击落飞机1架,击毁坦克、汽车40多辆。7至10日,89师又在真兴里以南地区阻击敌人。11日在水洞等地出击溃退之敌,击毁汽车30余辆,毙敌300余人。12日继续追击,截获汽车60辆,俘敌300余人。89师一直追至朝鲜东海岸,直到美军在航母的掩护下,仓皇从海上撤退。战后,89师受到志愿军司令部和第9兵团通令嘉奖。

12月1日,美军东线之敌下令:全部突围撤退。在这最寒冷的冬天里,我军进行了殊死战斗和前赴后继的攻击,而美军则经历了狼狈不堪而最漫长的撤退。9兵团的志愿军尽管后勤补给不济,天气极度严寒,在冰天雪地里他们靠着薄棉衣裤作战,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志愿军却依然冲锋不止,视死如归地攻击和堵截美军。

美国人为了把最精锐的陆战1师等从朝鲜战场上救出来,下了血本,光航空母舰就出动了7艘,这些航母上所有的舰载机,加上美国远东空军的飞机,天上密密麻麻、一片遮天蔽日,为整个美军提供空中掩护。

可是美军一出发,中国军队就扑上来了,他们把美军先头部队的坦克放过去,然后对着美国的后面猛烈射击,接着和美军士兵进行肉搏战。陆战1师长长的撤退序列,立刻就混乱起来,被迫停下来和中国军队进行战斗。这一天晚上作为预备队的26军,终于靠着双脚硬是赶到战场,宋时轮当即下令,全面向撤退中的美军发动坚决的攻击。激烈的战斗再度展开,飞舞的子弹,嘹亮的军号,敌我双方就这样反复争夺公路两侧的高地,在这盖马高原这荒凉的山谷之中,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志愿军眼看着徒步追不上机械化美军,就拿出了八路军的老法宝了,宋时轮立即命令20军迅速派遣一个小分队,先把敌人南撤道路上的桥梁全部炸掉,特别是地处南逃之敌必经之路的水门桥,这座设在悬崖绝壁上的桥梁,中国军队连续炸了三次,但美军工兵连续抢修架通三次。

美军虽然修复了水门桥,但是水门桥南侧的一个高地上仍然有我军的部队,我军60师180团2连埋伏在这个地方。这里的地势比较理想,很是险峻,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位置,但当陆战1师顺利地冲过了这里,埋伏在这里的一个连却没有向敌人发起进攻。当我军后续部队赶来的时候,发现埋伏在这个地方的全连120多人的官兵一个个持枪俯卧战壕,已全部冻死在高地上,他们保持着战斗姿势,仿佛是一座座随时准备跃然而起的雕像。

尽管拥有200多辆坦克、装甲车和几百门大炮,但是在志愿军层层堵截下,陆战美1师在逃跑的路上也是步履维艰,用3天才走完22公里,平均每小时300米。最终在7艘航母和大量飞机掩护下,美陆战1师撤到半岛南部。

长津湖之战,志愿军歼敌13916人,美陆战1师冻伤7700人、冻死数百人。这次战役中美第7师31团被全歼,上校团长麦克莱恩受伤被俘后身亡;这是一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精锐,“北极熊旗”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九兵团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主要是冻伤、冻死的非战斗减员多。长津湖之战结束,战友们从冻死在阵地上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首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哪怕是死,也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朝着冲锋的方向。英烈血洒异国雪原,换来今日山河无恙。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不灭的精神和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微信截图_20201026092511

↑抢占三所里的志愿军先锋团团长朱月华与夫人、女儿合影

四、信仰锻造无敌之师 担当成就最可爱的人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而且还是中华民族“换了人间”的崛起之战。

同一条千里流淌的鸭绿江,目睹了两支不同时代军队的成败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的荣辱:信仰迷失的大清王朝军队,在国难面前毫无担当,面对侵略者闻风丧胆;信仰坚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生死关头毫不退缩,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上浴血荣光……

同样是秋天时节,辽阔的黑土地,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见证了上世纪中国两支“东北边防军”:一支是张学良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面对日寇的进攻,奉行“不抵抗主义”,几个月失地千里,部队带着国恨家仇全部退进关内;另一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东北边防军”,面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迅速出兵,打出了国威军威!

享誉盛名的美国专家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中说:“人类有史以来的力量,可以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暴力,第二种形式财富,第三种形式知识。”但我觉得托夫勒实际上忽略了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叫信仰,我觉得信念信仰是贯穿一切力量中的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中参战双方的国力、军力、装备等极为悬殊,中国志愿军样样都比美军弱,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赢?根本的一点,这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对自己信仰的忠贞,对国家的忠诚,对信念的忠于。为了新生共和国的巩固,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知道为谁而战,愿意为此牺牲奉献。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怕苦、不怕死,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他们用简陋、落后的装备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血战到底,战至胜利!

于是,面对长津湖畔“50年不遇的严寒”的漫天风雪,志愿军某部6连顽强阻击敌军,125名官兵冻僵后仍持枪俯卧战壕,凝固成永恒的雕像。

于是,面对“能够融化钢铁的密集轰炸”,志愿军63军勇士坚守在狭窄的铁原地区,以果敢、牺牲阻击强横的敌军13昼夜。完成任务后,“一个师只剩一个团”“铁原变成了‘血原’”。63军余部撤回后方,彭德怀亲自看望了该军的官兵,他们衣衫褴褛、浑身是血。从不流泪的彭德怀刚说了一句“祖国感谢你们”,便哽咽得说不出话。4天后,受重伤的军长傅崇碧在手术台上苏醒,面对彭总,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兵”,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流泪……

于是在那场战争中,出现了拉响爆破筒、手榴弹、手雷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的众多英雄: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浴血朝鲜战场,有4位军级干部牺牲在前线,他们是:38岁的67军军长李湘,33岁的39军副军长吴国璋,44岁的第50军副军长蔡正国,37岁的23军参谋长饶惠谭———他们与其他197649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优秀中华儿女一起血染战旗。

血染这战旗的还有来自黄海之滨、云台山下的连云港市籍的805位英烈。吴书,1915年生于灌南县大圈乡吴村,1938年参军。1950年10月,吴书任志愿军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他相继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二、三次战役,他走到哪里就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哪里,深受指战员和朝鲜军民的欢迎和爱戴,被战士们誉为“战地金达莱”。1951年2月10日,吴书协同师部领导指挥部队抵达汉城以东的龙头里前线,在前进途中吴书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在他牺牲前不久,他还在给指战员上政治课时引用东汉名将班超的警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以自己的献身精神实践了自己的崇高信仰,用鲜血浇灌了永远盛开在中朝人民心中的“金达莱”。

在我市的志愿军英烈中有特等功臣阚礼田,“全军英模旗帜”、华东二级人民英雄郭玉贵,特等功臣、甲级救护模范徐学胜等知名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垂青史,他们是连云港人的骄傲!

山河已无恙,英魂耀中华。每一位为国捐躯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舍生忘死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烈燃烧的忠魂之中,都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习主席曾感慨地说:“正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才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当时,刚刚诞生一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危难,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响应祖国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彭德怀曾说:“毛岸英是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志愿兵。”一个多月后,在朝鲜战场志愿军司令部遭到美飞机轰炸,毛岸英壮烈牺牲。“湘水之岸,英木苍苍。身在异域,魂归故乡。凤凰涅槃,人天共仰。为国舍命,日月同光。”

后来,毛主席曾向老朋友周世钊袒露心迹:“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你想一想,我是主张派兵出国的,如果我不派我儿子去,光派别人的儿子去前线,还算什么领导人呢?”。

有送子上前线的领袖,就有奋不顾身的战将。1950年7月,时任15兵团司令员的邓华,接到任命他为东北边防军13兵团司令员时,他二话没说,告别家人,迅即北上。邓华说:“瓦罐难免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上亡”,他的夫人李玉芝对邓华的话至今记忆很深:“他就预计到和美军作战是立体战争、现代化战争,是很残酷的,但是当军人就要服从命令,临危效命。”

志愿军老兵朱宪臣回忆,在部队分发炒面时,分到他手里的炒面袋上,竟赫然写着中央首长邓子恢的名字。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周恩来总理也曾带头动手、挥汗如雨地炒面……

决战沙场,需要担当。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敢于担当,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而这种担当需要胆略,需要意志,需要决断,敢于承担风险。

这是志愿军战史上一线指挥员根据情况自行决断极为精妙的一笔:在第二次战役的飞兵穿插三所里时,当时彭德怀发现南逃之敌还有一个龙源里通道这一情况,正让邓华命令113师派1个团前往龙源里;而三十八军自己已经发现此点,已经下达命令;而113师在军里电报打错字的情况,自己机断行事,已经派出部队侦察,摸清了西侧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当时113师碰到的情况还是很“头疼”,美军南逃有两条路,那个时候113师并不知道114师和112师会向他们靠拢,仅仅凭他们手上1个师的兵力,要是分兵把守两条路势必造成兵力不足。而113师首长判定28日在三所里和美骑兵1师的激战必然会让美军指挥官不会再选择从三所里走,毅然将主力放在了龙源里,事实证明判断精准。113师要守三所里和龙源里两处,任务太重了。这种情况不得不让人佩服113师的当机立断。可谓胜负、功败系于一念之间,如果一错就难以挽回。令人赞叹的是113师师长江潮、政委于金山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部署,让我们记住这两个名字。

领袖的英明决策,统帅的“横刀立马”,战将们智勇果敢,勇士们浴血奋战,国人的万众一心……这样的领袖和统帅,这样一个战将集团,这样一个勇士集团,这样一支“最可爱的人”,怎么能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我们今天的祖国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可谓是站在这些“最可爱的人”的肩膀之上的,我们也必须让后代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我们才能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需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样舍生忘死的精神;我们需要“最可爱的人”那样的坚贞信仰;我们需要志愿军将士们那样的果敢担当;我们更需要志愿军将士们那样在军力、装备极为悬殊下敢于遇敌亮剑,敢于以弱胜强,敢于夺取胜利!

一个国家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