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斤斤计较”数十载 勤俭家风代代传

【连网】临近中午,走进海州区新浦街道机关社区居民武连兄的家,一阵饭香从厨房飘来,今年72岁的武连兄正在厨房忙着给家人准备午餐,三两肉搭配一斤蒜黄、一斤豆腐搭配半斤蒜薹……为了避免浪费,每道菜的搭配都有一定量的讲究。

微信截图_20200929101105

武连兄和丈夫姚芝庆都经历过粮食短缺的年代,深知“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的深意,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们和孙辈们都能做到光盘不浪费,看见浪费行为会及时提醒并制止。武连兄说,要将勤俭节约作为家风家训代代传承下去。

“家里量米的容器有大有小,人多的时候就用大的,人少的时候用小的。”武连兄说,一家人全部都聚齐了有10口人,平时常在家吃饭的就5口人,做饭的量肯定不一样,所以她每天做饭都要根据人数“斤斤计较”,要不然做多了就要浪费。为了达到不浪费的目的,这些年,她总结了很多有效的方法。

在武连兄看来,做饭是门学问,不浪费更是一门学问。她回忆:当年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怎么好,那时候没有条件多买菜,当时家庭成员们还是吃米饭多、吃菜少,那时候大米饭就要多准备一些。而如今,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孩子们吃菜比较多,所以大米饭就要少做些。而除了菜量多,荤菜和素菜的比例也不一样,因为孩子们比较喜欢吃素菜,所以荤素搭配时,一盘菜中,素菜通常是半斤到1斤,而荤菜也就三四两,多了就要浪费了。

在家吃饭不浪费,外出吃饭更是如此。武连兄一直教育子女们,在外吃饭要少点菜,要尽量遵循“吃饱不用打包”的原则。逢年过节,一家10口人去饭店聚餐,为了不浪费,他们总是点8个菜,这样刚刚好,既能吃饱,也基本不浪费,连打包都省了。

如今,武连兄家经济条件也算宽裕,但这些年她在节约粮食方面依旧“斤斤计较”,武连兄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她和丈夫都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经历过粮食紧张的时期,她还记得在她大约10岁的时候,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最后还是居委会工作人员给她送了一碗豆浆缓解了病情。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这碗豆浆的温暖,依旧在她的心中难以忘却。

这些年,武连兄经常和孩子说起自己的这个故事,提醒孩子们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也一直遵循不剩饭、不浪费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带到了工作中。武连兄的三女儿是一家单位的食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她始终记住妈妈与她说过的话,每天都按照人数准备饭菜,力争做到不浪费,在食堂内营造光盘氛围。

而已经上大学的孙辈们更是理解奶奶的苦心,一直将“随手关灯、饭吃干净”作为口头禅,吃饭基本做到粒米不剩,看见身边浪费的行为会及时提醒和制止。如今,在武连兄家里,勤俭节约已经成为家风家训的重要方面,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并将代代相传。

为了影响更多的人,武连兄还加入了机关社区志愿者队伍,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节约粮食的宣传活动,除了发放节约粮食宣传单,讲节约粮食的故事,她也经常去机关社区食堂督促就餐者节约粮食,将不浪费落到实处。

“有余粮也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粮食。”武连兄说,节约粮食不是一句空话,要形成勤俭节约风气,需要从每个家庭做起,每一代都给下一代形成榜样的力量,将优良家风如接力棒一样传承下去。(徐誉宁 温新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