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雪域边关写忠诚 赣榆小伙两次进藏诠释无悔青春

【连网】  8月28日,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和北京顺义的企业家们联手举行直播带货扶贫活动,我市赣榆小伙王海洋是尼木分会场的主持人之一,藜麦等特色农产品当场销量破33万元。

西藏,美丽神秘,但也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王海洋却两次进藏。2009年,他大学入伍,进藏执行任务并荣记“三等功”。2016年,从江苏海洋大学毕业的他报名进藏大学生专招计划,入选后成为拉萨市尼木县基层公务员,4年多一直扑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还说服女友进藏创业,共同帮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们脱贫致富。

在西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区实现整体脱贫的历史进程中,王海洋个人也荣获了拉萨市脱贫攻坚贡献奖、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保家卫国、建设边疆的新时代青年故事。

■ 进藏

好男儿 就要保家卫国

对于王海洋而言,第一次与藏区结缘,是难忘的参军入伍经历。

王海洋1989年出生,是个地道的赣榆小伙儿,从小在海边长大,每年部队都会来当地海训,军人的飒爽英姿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敢打敢拼是军人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也格外渴望进入军营锤炼自己。”2009年11月,正在无锡求学的王海洋报名参军,远赴藏区,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武警战士。

2010年4月底,第一次入藏区的王海洋被派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执行重要任务,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被挑选为一线作战人员编入抓捕组,并圆满完成任务火线荣记“三等功”,成了当时全营参与此次任务中唯一立功的义务兵。凭借出色的表现, 2011年10月,王海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年义务兵后,王海洋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大专学业。按照国家大学生入伍有关政策和本人意愿,王海洋升入江苏海洋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深造,用2年时间读完4年的主干课程。戴着军功章重返校园的王海洋,在同学们眼里,是个既严厉又亲切的“兵哥哥”,他退伍不褪色的“军人风范”也影响着身边的人。

2016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王海洋听说江苏高校正在开展进藏大学生专招工作后,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报名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亲眼所见藏区的艰苦,人才的稀缺。作为一名当代的年轻人,与其碌碌无为,不如有所作为,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就这样,王海洋顺利通过审核,再次踏上西藏的土地。

■ 扶贫

守得住初心 方能担得起使命

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是王海洋此次进藏的工作地点。刚入藏,王海洋头疼欲裂、四肢无力,整整3天躺倒在床,一周后才勉强适应,走在镇上,贫困、破旧的景象不断冲击王海洋的内心。

“要说心里没有落差那是骗人的,但我深知,援藏是几代人的事业,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担得起责任。”在4年多的扶贫工作中,王海洋说到做到,他承担并高效完成大量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施策、脱贫、巩固等任务。

作为乡镇扶贫专干,王海洋每天的工作时间经常都在16个小时以上。2018年7月,王海洋身体出现了囊肿,直到病痛影响了正常行走和坐立,他才请假进行手术治疗,康复期未过又投入工作,以致伤口反复发炎,半年后才完全愈合。

扶贫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为了吃透扶贫政策、掌握贫困家庭状况、精准落实扶贫资金,王海洋充分发扬了部队“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奔跑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力争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因贫施策带来的获得感。

4年多时间,他走遍了吞巴镇所有村组,入户300余次,整理出2万多页的建档立卡户档资料,起草完善700余份20多万字文字材料,他还利用大学期间学到的摄影摄像和平面设计特长,拍摄记录基层工作照2万多张,视频600多段,制作3部脱贫攻坚宣传片,参与设计脱贫攻坚展板画册100余个。

■ 担当

无问西东 奋斗自成芳华

如今,王海洋已经和西藏“融为一体”。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包括王海洋在内的尼木县的153名“点对点”干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今年7月21日,《拉萨日报》还就尼木县干部“点对点”帮扶助推脱贫致富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9年,王海洋因为表现优异,被尼木县委组织部抽调到当地国有独资企业尼木县净土公司,负责开展全县净土健康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统筹工作。当年4月底,尼木县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投运,由太空种子培育出的蔬菜瓜果,具有口感好、抗病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一进入市场就备受青睐。

从精准扶贫到扶贫产业发展,王海洋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段时间,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蔬果陆续上市,为了打开销路,王海洋开始四处奔走推广“带货”,开拓网上销售业务,又先后参加了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产品展销会,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尽管忙得像个陀螺,王海洋却说:“只有每个人都坚守在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发展西藏才不会是空口白谈,西藏人民才能真正受益。”

藏香、雕版和藏纸,并称为“尼木三绝”。但是在全面调研吞巴镇的藏香产业后,王海洋发现,当地藏香产业发展滞后在于原材料难以保证质量、产品包装略显低端、销售渠道过于单一。

王海洋说服女朋友魏娜进藏,在吞巴镇经营藏香药材店,从全国各地收购正宗的藏香药材,再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给当地的藏香制作户,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藏香质量。按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要求,他还优先将结对帮扶建档立卡户达珍招聘到店里就业,每年增收2万余元。为了提高产品档次,王海洋多次与各藏香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座谈宣讲,宣传产品包装知识及重大意义,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吞巴镇扶贫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前列 ,并顺利通过了各级脱贫摘帽验收,一改往日落后的面貌,成为一个颇具现代化的城镇。王海洋个人也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连续两年被评为乡镇优秀共产党员。他说,“我不过是众多援藏工作者中微不足道的一颗螺丝钉,为建设西藏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雪域高原,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更多的“王海洋”们,正用青春年华续写着西部边疆的精彩未来。他们,用信仰“开路”,以梦想“护航”,走出了一条不负青春的无悔之路。(□ 朱萍 骆海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