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70年国·家】胡可春:交通出行变化让百姓“幸福满路”

【连网】(徐誉宁 王济菲)“以前出门基本靠双脚丈量距离,现在小汽车遍布街头,高铁、飞机都很便捷,再远的距离都不怕。”昨日,家住新浦街道龙苑社区的胡可春,回忆起几十年来,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时说,从无论远近只能靠走路,到如今寻常人家拥有“私家车”,出远门时有高铁和飞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加速腾飞的不仅是车速,也折射出了港城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幸福感。

今年70岁的胡可春平时不怎么爱讲话,但回忆起过去的生活,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年轻时候身体好,因为经常走路锻炼。日常生活中,随便走上一两个小时是常态。当时我们也并不觉得累,因为没有更好的条件,大家也就习惯了。”不仅是胡可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去外地坐绿皮火车外,在市内基本都是靠脚丈量,这辈子能坐上小轿车是当时做梦都不敢想的。

上世纪70年代初,胡可春因为工作原因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原锦屏化工厂附近租房子生活。有一天中午,一位朋友焦急地跑到他家,告诉他父亲在板桥受了工伤。听到这个消息后,胡可春和爱人想立刻赶过去照顾老父亲。可是这么远的距离到底怎么去,他们却犯了难。

后来,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借了一辆自行车。当天下午1点多钟,胡可春便骑车带着爱人和8个月的小儿子出发了。当时正值冬季,风很大,花了三四个小时,使尽浑身气力,胡可春他们才到达猴嘴。当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风也越来越大,胡可春累得精疲力尽,再也骑不动了。这时候,恰巧一辆到板桥的班车路过,但是车上挤满了人,胡可春向司机不停地招手,可是司机因为人太多并没有停车。无奈之下,胡可春的爱人抱着孩子站在车头将车给“逼”停后,跟司机解释半天才得以上车。

“现在看来短短的距离,我们当时花了七八个小时。”胡可春说,不是好心人借自行车给他,最起码要第二天才能赶到老父亲身旁。有了这次经历后,胡可春决定“砸锅卖铁”也要攒钱买自行车。1974年,胡可春拿出全部积蓄,又向朋友借了一些,凑了近1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

有了自行车后,胡可春一家的出行就方便多了。当时,胡可春的爱人户口不在本地,因此,他的爱人和孩子口粮不在计划内,只能吃“高价粮”,要去东海附近购买。这时候,新买的自行车就派上了很大的用场,每次去买粮食的时候,胡可春总是早早起来,天不亮就骑自行车出发,花费3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买了粮食后立刻返回。春去秋来,这辆自行车一直陪伴着他。

当然,除了自行车带来的便利外,修自行车的繁琐也给胡可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仔细算了一下,这辆自行车在他家整整“服役”了27年,修车的次数也不计其数,从起初的铃铛损坏,到后来车轮、脚踏板、链条等部位全部更换,前前后后修车也花了不少钱。

可即便如此,这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也是胡可春一家的大“功臣”。1996年,胡可春家的大儿子结婚,胡可春骑上这辆自行车去给亲戚送“喜信”,近到浦南,远到东海,这辆自行车把结婚的好消息传遍亲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相对都好了许多,人们出行方式也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

2001年,胡可春的小儿子结婚,亲家陪嫁了一辆电瓶车,家中的破旧自行车至此才正式“退役”。胡可春说:“从那以后,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我和老伴也退休了,家里经济条件好多了,大家的经济条件比过去都有了质的飞跃。”2010年之后,胡可春的小儿子买了一辆小轿车。“私家车”这个曾经对胡可春来说不敢想象的奢侈品,如今他的家庭也拥有了。从此,他和老伴的出行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出远门去旅游基本是坐儿子的车,短途出行就靠公交。对他来说,如今出行不再像过去一样发愁,而是变得十分便捷:“交通工具的变化,体现着时代的变迁,也让我们可以去更多更远的地方,承载着我们满满的幸福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