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70年 国·家 | 老矿工“出棚进楼” 圆了安居梦

【连网】(王怀诗 王雅萱)走进位于海州区锦屏镇的工人新村,一幢幢现代化的楼房、一片片色彩明艳的绿化、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无不“诉说”着如今居民们惬意的居住环境。住在这里的61岁老矿工刘锦玉曾经和家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棚户区平房里,是棚改政策让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住房困难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圆了幸福安居梦。

8口人在27平方米的平房里“蜗居”

锦屏磷矿曾经盛极一时,施工规模最大的时候有将近一万人的队伍。庞大的员工队伍对住房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棚户区平房便建立了起来。

刘锦玉的父亲就是一名在磷矿工作的矿工,根据当时的政策,他分配到了一间面积为27平方米的平房。“我刚记事的时候,我们一家就住在那里,父母加上6个兄弟姐妹,一共8口人,就在那点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刘锦玉回忆。

由于家里人员较多,不大的空间里放置了3张床,再加上大站橱等必备的家具,剩余的空间几乎只够走路的。“床还是单位提供的床,大概1.2米宽吧。当时我跟我弟弟睡一张床。后来我们逐渐长高变壮,只能我睡这头他睡那头,这样空间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也能睡得相对舒服些。”刘锦玉说。

当时,为了腾出居住空间,家里又另外在房间外头单独盖了一间厨房,不到10平方米。“因为睡觉的房间跟厨房之间没有遮挡,道路也是泥巴路,所以下雨天就比较麻烦了。”刘锦玉回忆,雨天从睡觉的房间到厨房要小跑,鞋子和裤子也往往会被淋湿甚至是沾上泥浆。

不仅如此,平房的采光也很受影响,“虽然有窗户,但总是显得非常昏暗,而且还很潮湿,时间长不穿的衣物会长霉。那时候住得条件太差,说实话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刘锦玉说。

“新任”矿工领到房子成立了“小家”

刘锦玉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一住就是十几年。1978年,成年后的刘锦玉也当起了矿工,单位根据政策给他分配了一间“丙字房”。就在这间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刘锦玉完成了结婚生女的人生大事。

刘锦玉介绍,当时分配的房子有三种:甲字房、乙字房和丙字房。“甲字房面积要大些,大概有33平方米,乙字房面积在27平方米左右,丙字房面积最小,为21平方米。”由于当时他还没有另外成家,所以他只是每天在自己分配到的房子里睡觉,吃饭还是跑到父母家。

就这样过了几年,到了1987年,刘锦玉与同样在磷矿工作的一位姑娘结了婚。“没结婚之前,因为自己平时只在那里睡觉,所以家具什么的几乎都没有,只有一张床。结了婚之后,大站橱、写字台、沙发等家具就都置办上了,原本空荡荡的房间立刻就显得拥挤起来了。”

结婚第二年,刘锦玉的女儿出生了。一家人就在这21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十几年。期间,刘锦玉和妻子省吃俭用,也攒下了一点积蓄。到了2006年,当时的锦屏磷矿破产改制,不少老矿工选择卖掉房子前往市区居住。刘锦玉在这个时候想要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于是就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位老矿工的房子,面积大概58平方米。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建成的房子,刘锦玉当时买的二手房子已经有二十几年的房龄,显然称不上“好”,但是在他们一家看来,居住面积比以前翻了一番,已经是相当满足了。

棚改政策让夫妻俩晚年住进敞亮楼房

刘锦玉一家三口就这样在面积58平方米的房子里平静地生活着。如果不是棚改政策的实施,他们一家很可能还继续住在那里。

随着国家棚改政策的推进,2014年前后,刘锦玉刚工作时分配的21平方米“丙字房”纳入了棚户区改造计划。“当时知道有这项利好政策,毫不犹豫就跟着政策走了。”刘锦玉说,他选择了安置房,再把那间“丙字房”置换成应有的面积后,他又另外付了8万元左右,购买了安置在工人新村的一套面积为85平方米的楼房。“这是非常难得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我们全家一致选择安置小区。”刘锦玉说。

在几年的等待之后,2018年11月24日,刘锦玉和老伴兴高采烈地搬进了工人新村二期安置小区,看着宽敞明亮、装修一新的房子,两位老人打心底里感谢党和国家给出的好政策。

“现在女儿也出嫁了,隔三岔五会回来看望我们。我们老两口住这么大的房子,舒适度是大大提升了。”刘锦玉乐呵呵地说,小区的整体环境也很宜居,不仅楼间距大,采光好,树木、花草等绿化也建设得不错,平时走在小区里鸟语花香的,感觉十分惬意。而且随着棚改“浪潮”的推进,周边新建的小区越来越多,配套也更趋完善了。“现在家门口啥都有,上学、购物、买菜等都很便利。”刘锦玉满意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