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特色商业街区系列调查 海州古城街区:“老树”期待开“新花”

【连网】  (记 者 王怀诗 通讯员 王雅萱 陈小燕)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海州古城是连云港市的前身,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海名郡”“淮海东来第一城”的美称。然而,随着连云港城市发展重心东移,曾经商贾云集的海州古城渐渐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古城规划受限、城市建设欠账、人口老龄化严重、购买力不足等现象越发制约着古城内传统商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海州古城全面转型升级,让其重获新生,海州区于2015年开始实施“海州古城复兴”工程,特色街区升级改造也成了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在“文旅商”融合发展的蓝图下,古城内的街巷改造工程陆续启动,老街古巷的文化旅游氛围不断提升,传统商业街正在酝酿开出繁盛的“新花”。

面貌

人气不旺背后浮出“老龄化”问题

秦汉以来,海州古城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的中心,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是那时候古海州的真实写照。1991年,原海州区对方圆两平方公里的海州古城实施了改造,建成、恢复古街巷8条,恢复了朐阳门,修复了钟鼓楼,竣工仿古建筑15万平方米,古城风貌基本恢复。

如今,行走在海州古城的街巷里,依然能感觉到这里曾经的繁华。只不过,这繁华背后,多了一丝“美人迟暮”的无奈。“因为发展的需要,连云港的城市重心不断往东迁移,海州古城基本只剩下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选择去市中心生活,海州古城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了有效购买力显著下降,再加上外来游客也没有形成规模,人气和商业气息都不足,城区发展自然迸发不出更多活力。”海州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二营巷休闲街区,长长的街巷上大部分店面都处于空置状态,只有几家教育培训机构和餐饮店里稀稀拉拉坐着一些顾客。据了解,开街三年多来,由于古城缺少人气,二营巷不少知名的餐饮店铺都开倒了。

破题

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新高地

由于城区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效购买力不足,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吸引人气、带动商业气息成了古城“重生”的关键。2015年,海州古城全面启动复兴计划,依托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寺庙等资源整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文旅服务业发展、促进古城经济发展繁荣兴旺,海州古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古城复兴过程中,海州古城充分挖掘海州古城历史文化特质,遵循“布点、理巷、联街、活城”基本思路,按照由内而外的空间拓展顺序,计划一期二期工程滚动式改造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包括建成古城旅游集散中心、秦东门客栈、文庙遗址复建、工业记忆文创园、谢家洋房文创部落、福音堂遗址修复、翰呈府国际大酒店、塘巷六号民宿群、朱自清纪念馆、景疏楼复建、佛文化交流中心、景泰轩瓷艺体验基地共12个节点项目,改造升级幸福南路、中大街、中南路、中环中路、南北大街共5条街路,打造塘巷、孔巷、马路口、关庙巷共4条主题古巷。二期拓展古城内环片区外延空间,实现古城东西城门连通,主要建设参府影视文苑街区、通淮门、海州府衙、碧霞宗教文化街区、镇海门(甲子桥)等6个节点项目,并改造升级东大街、西大街、西南路共3条道路。

“在街巷改造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多地考虑融入文化元素,这不仅体现在外观改造上,街区引进的业态也会有针对性地向弘扬本地民俗文化靠拢。”海州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困境

历史遗留问题增加街巷改造难度

昨日,记者沿中大街逛了一圈后发现,一家家面积不大的店铺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整条街,业态也较为繁杂,餐饮、服饰、美容美发、黄金饰品等都有所涉及。在提倡消费升级的当下,类似这样的小门面仅仅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的生活所需,难以满足对品质消费的追求。

“古城复兴工程启动以来,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升级老商业街区的业态,但是长久沿袭下来的沿街门面结构非常不利于业态的调整,所以招商引资也只能吸引一些适合小门面经营的传统业态,想要提升确实很难。”海州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街区内门面的产权也较为分散,大多集中在私人手里,不利于统一管理和统一打造,这些都给街巷的升级改造增加了难度。

更令记者没想到的是,目前海州古城居然还没有一处集中打造的停车场,这让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很头疼。“老城区因为建成年代太久了,许多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没有大型的停车场只是其中一方面,还有许多公共配套都跟不上,比如说不少街巷到现在都还没有公共厕所,这些都是升级改造街区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海州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

海州古城的发展,不妨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姑苏区是苏州的老城区,自身造血功能也不足,老城改造和项目建设中,大多靠其他经济发达区的反哺。”海州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海州古城作为居民区,也无强大税源作为经济支撑,街道财力有限,希望市级层面能够进行协调,在项目启动资金上给予更多扶持。“古城复兴之路漫漫,我们老海州人始终满怀希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