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盐河巷街区:在美食与历史文化之间寻求平衡

【连网】(记 者 王怀诗 通讯员 王雅萱 王晶) 在市区海连路和盐河路交叉处,坐落着一处仿明清风格建筑群——盐河巷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看似闹中取静,实则人声鼎沸,尤其在华灯初上之后。可以这么说,在当下全民龙虾啤酒撸串的季节,港城最不缺人气的商业街就是盐河巷。

cw08a10g

然而,也正是由于盐河巷的美食太贴近大众的消费需求,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洗涤下,街区内的餐饮业态占比不断提升,而原先更符合街区历史文化定位的古玩、玉石等业态反而逐渐被淘汰,一条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逐渐成为港城人的美食“根据地”。如何在美食与历史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让盐河巷既有美食“傍身”,又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打造更多新亮点,成了影响盐河巷涅槃重生的关键。

样本——旧城改造“造出”休闲娱乐新地标

盐河巷又叫盐河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原新浦区委、区政府于2012年依托旧城改造项目,在新浦公园北侧和西侧通过改建周边部分建筑、围墙并新建部分仿明清古建筑,打造的一条集文化、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仿古文化街区。

cw08a10d

走进盐河巷历史文化街区,处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老新浦民俗风情。从古朴庄重的牌坊门楼,到临街处以盐文化为背景的浮雕墙,再到沿街设置的引海水入盐田、晒盐、收盐三组铜人雕塑,以及在西盐河边打造的大型水车,在盐河巷逛一圈,古时港城百姓的制盐史便了然于心。盐河巷改造工程还复建了天后宫,如今的天后宫除了厢房和前殿等建筑,还搭建了一个戏台,是街区独具特色的一处人文景观。

经过近几年的运营,盐河巷已经成为港城市民休闲娱乐的必去场所,全年客流量达218万人次,年营业额约3亿元。然而,2013年年底开街之初,盐河巷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整条街的定位是文化与古玩一条街,放眼望去,街上几乎全是卖古玩、玉石之类的,我自己就开了两家店。”在盐河巷街区经营玉石店铺的老板陈强告诉记者,他是盐河巷开街之后第一批进驻的商户。“没有人光顾,另外一家店铺坚持3年多之后,以亏了近40万元告终,如今只靠着这家店铺营生。”作为整条街上为数不多的几家玉石店之一,陈强的店铺位置尚佳,位于街区入口不远处,即便占据了地理优势,依然扭转不了生意的惨淡。“现在街区全是餐饮店,玉石生意不好做。”

市场需求促使商业业态转变。盐河巷迎来发展的转折,要从2015年说起。“2015年开始,街区陆续有烧烤商家进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街区的人气开始慢慢上来了。”盐河巷街区发展中心负责人说。2016年新年伊始,盐河巷二期正式开街。作为海州区旧城改造的标志性项目,盐河巷二期承接一期建筑,更好地实现与新浦公园的互动,带给港城市民更加丰富的消费业态和更加绚丽多彩的城市夜生活。

特色——美食“根据地”点燃港城“夜经济”

美食积聚人气,人气的旺盛又带来新的美食商家不断入驻,这种良性循环最终造就了如今餐饮业态占据盐河巷所有业态80%以上的盛况。

cw08a10e

好几个夏夜,记者在盐河巷街区看到,几乎各家餐饮店铺门前都整齐地摆上了露天就餐的桌椅。一份份爽爆味蕾的美食,一张张欢快的笑脸,幸福与欢快的氛围在盐河巷的夜色中弥漫开来,吃货们尽情地享受着美食带来的欢乐时光。沿河的几家个性酒吧里还不时传出轻柔美妙的歌声,让人忍不住想进去小酌一杯。

近年来,大力发展“月光经济”已然成了各地拉动消费的重要举措,盐河巷也第一时间瞄准夜间经济新赛道,让啤酒烤串戏剧灯影更具“烟火味”。

“‘夜经济’确实迸发出强大的消费活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街区夜间的营业额已经占据全天营业总额的一半以上。”街区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夜间的盐河巷散发更多魅力,街区于2018年沿西盐河东堤岸搭建了“盐河风情街”,将原有的私人外摆特色美食引导进棚廊指定位置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提升了街区形象和档次,也有效拉长了餐饮链条。最近,街区还举办了首届龙虾啤酒节,啤酒免费畅饮、菜品一律八五折,还有表演助阵,街区人气更旺了,不少餐饮店铺甚至营业到凌晨2点。

然而,餐饮业集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同质化较为严重的现象。“逛了一圈,感觉全是吃的,不是海鲜烧烤就是火锅串串,可选择的余地相较于商业综合体还是小了一点。”不少游客感慨。这样的形势也被街区的运营方看在了眼里,“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在招引商家上会更注重多样化,从而跟现有商家形成差异化互补。”该负责人称。

承接——补文化产业短板 与餐饮业协同共进

餐饮业的“过度发达”,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街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只知道这里的美食很有名,历史文化还真不怎么了解,整条街区也没看到几家跟文化相关的店铺。”在被问及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有哪些看法时,不少游人坦言。

cw08a10b

的确,除了设置在街区里的铜人雕塑、水车等景观外,与文化有关的业态确实寥寥无几,文宝斋便是仅有的几家之一,以销售宣纸为主。“以前店面开在女人街南附街,那时候大环境好,生意也好,最鼎盛的时期在2013年前后,年营业额将近200万元。后来盐河巷二期开街,就搬到了这里。现在受电商冲击和集中采购变少等因素的影响,全年营业额也就50万元左右,而且都是几年积累下来的老客户来光顾,新客户很少。”店铺老板曹志奇告诉记者,以前整条街还有六七家卖宣纸、字画、文房办公用品的店铺,现在只剩两三家了。

离文宝斋不远处,黄海书画院也在奋力刷“存在感”。“建了个微信群,吸纳了169位书画艺术家,每个月在这里开一次作品研讨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平时也会针对社会人士包括少年儿童举办一些书画培训活动。”书画院负责人屠上介绍。

在走访了街区的几家文化相关商家后,记者发现,目前盐河巷仅有的跟文化相关的业态还停留在文化用品销售、文化知识培训等初级层面,缺乏创新性的高附加值产业。整条街区的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相较于餐饮业,文化产业确实是街区的弱项,我们也在考虑怎么去强化这部分内容,毕竟文化是街区的灵魂所在。”街区发展中心负责人说。当前,街区已经依托坐落在街区内的海州区文化馆,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不定期地在天后宫大舞台举办广场文化演出和培训活动,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下一步,将适当调整现有餐饮业态,同时考虑研究出台扶持文化产业进驻的相关政策,包括在房租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等,争取吸引更多文化产业业态入驻街区,形成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让文化产业与餐饮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