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张炜: 灌南走出的纳米材料、 分析技术专家

□ 庄婷婷

【连网】  纳米材料、分析技术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中科院教授……38岁的张炜拥有一连串头衔。出生于灌南的他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其相关仪器的研制与开发,如今在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工作。

张炜出生于灌南县新安镇曹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村支书,他是家里的长子。“我小时候就读的是村上的小学,毕竟是乡下的小学,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张炜感慨。当年,他就读于红星小学,读到五年级时,同学们纷纷转学到县城小学,一个年级只剩下十几个人。那时候,学校领导到他家做工作,他是班级里学习最好的,父亲又是村支书,如果他也转学了,估计剩下的同学也会转学,学校就没学生了。就这样,张炜一直在红星小学读到小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灌南第三中学读初中。

在灌南第三中学,张炜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说起来,我特别感谢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没有他的鼓励,就没有今天的我。”张炜说。原来,上初中后,大部分同学的目标并不是读高中,而是想考时下最热门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一名老师。但当时张炜的想法和班主任老师不谋而合,那就是报考重点高中,因为上了重点高中之后才能够有机会到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

然而,就在中考前,张炜大病了一场,还去南京做了手术。“因为生病,我前后落下了大半个学期的课,而且刚做完手术身体还虚弱,爸妈都不让我看书太晚,让我多休息。”张炜回忆着那段时光。尽管如此,他还是凭着过硬的功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省灌南县高级中学。高考又考上了苏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在河边捉鱼、钓龙虾、摸蚬子……那承载着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提起儿时趣事,张炜对家乡充满着眷恋。

2004年,张炜大学毕业,获得新加坡教育部全额研究奖学金,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记得刚去报道的第一天,导师就丢给我一堆英文文献,让我一天之内看完,第二天和他讨论。”初来乍到,还来不及熟悉环境,他就一头埋进紧张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尤其是高校里对英语的要求更高。“虽然我的英语功底不错的,但是刚开始,跟大家一样,压力还是挺大的,室友说我连做梦都讲的是英语。”张炜笑着说。但是他敢于开口,从不放过任何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语言环境和工作节奏。更让他的导师惊讶的是,本科毕业直接读博的他,动手能力很强,丝毫不逊色于实验室里的其他已有几年科研经验的博士。对此,张炜很感谢母校苏州大学:“我在大学里成绩突出,乐于钻研。老师发现了我的科研潜力,将我选拔进入实验室,提前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这为我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张炜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药学系理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致力于肝癌抗癌药物的研究开发,并获得了一项抗癌药物的国际专利。“那时候,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要对实验设计进行反复的验证,一天十几个小时是正常事,有时候忙得连饭都没时间吃,就带点面包进去啃。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提起当年的学习历程,张炜充满自豪感。

博士毕业,张炜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发,并顺利拿到了新加坡绿卡。此后,他一直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进行研究项目合作,担任《PhotonicsToday》期刊副主编,《中国光学》《光散射学报》期刊编委,并担任40余种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人。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授权国际专利(国际、美国、欧洲)1项。

2011年,张炜接受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的邀请,回国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学术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重庆市科技攻关等关系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项目10余项,在纳米材料和分析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进行产业推广应用。他还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激光拉曼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工程学分会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在相关研究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70余篇。

“我是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我的根在那里。”提到家乡,张炜充满感情。每年,他都会回连云港看望家乡父老,感受家乡变化。“如果遇到什么好项目,我总是第一个想到连云港。毕竟是自己长大的地方,有一份不一样的感情,我相信,家乡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也会为连云港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张炜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