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都市话题|惩戒权应不应该进课堂,你怎么看?

【连网】(徐誉宁 闫玉梅)在古代,学生们在课堂上犯错误,先生便会拿出戒尺责打学生的手心以示惩戒。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教师惩戒学生就如同父母教训不听话的孩子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一些教育理念的引入以及国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才开始对教育惩戒产生疑问。一些教师担心被扣上“体罚”学生的帽子,不敢体罚学生,惩戒权也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印发实施,让教育惩戒权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那么,惩戒权该不该进课堂?昨日,笔者随机对50名家长进行了采访,结果显示,65%的家长支持惩戒权进课堂,应该增加教师的威信,以便给老师充分的权力管教学生;另有35%的家长对“惩戒权进课堂”持质疑态度,认为动用惩戒权是对鼓励教育的纠偏,而且如果个别教师把握不好度,那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支持

彰显教师威信

让孩子少犯错

“我支持惩戒权进课堂,其实不是为了让老师一定要责打孩子,而是让孩子意识到教室是严肃而神圣的地方。”学生家长赵红维表示,她的儿子今年7岁,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孩子5岁时,她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把戒尺。其实,这些年来,真正用戒尺来责打孩子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当孩子屡次犯错后,只要稍加提醒,孩子就会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她看来,让惩戒权进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学习、守纪律、懂规矩、知敬畏的好习惯,惩戒权的意义在于督促,而不是真正以打孩子为目的。

学生家长吴明冬也支持惩戒权走进课堂,他表示,大多数学生并不难教育,需要惩戒的是个别特殊学生。他们本身调皮捣蛋、性格冲动,是需要规训、教导的孩子。相反,如果老师放手不管,反而是害了他们。吴明冬表示,让惩戒权进课堂,要让孩子知道惩戒的意义所在。自古以来,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的地方,学生们应怀着敬畏和感恩的心去接受教育。如果让老师适时适度地使用惩戒权,不仅能彰显教师的威信,同时亦能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进而令旁观的其他学生们更加敬仰教师,使他们明白犯错误的代价,感悟做人的道理。

反对

惩罚学生

是对鼓励教育的纠偏

“我不赞成惩戒权进课堂,这是对赏识教育以及鼓励教育的一种纠偏。”学生家长王楷说,好的教育应该宽以待生,没有学生是不会犯错的,犯错误后有很多督促学生改正的方式,不能一味地责打,这种行为本身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他认为,惩戒权进课堂太过于形式化。好的教师是不需要通过惩戒权来树立威信的,没有戒尺和棍棒依旧可以将学生教育好。

学生家长邱红娟也表示,惩戒权进课堂需要慎重探讨。在她看来,惩戒权进课堂虽然可以警醒学生、鞭策学生认真学习、少犯错误,但是,惩戒权的使用方法却没有一个正确的说明。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教师的个人素质、负面情绪、把控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有时候也往往难以把控。如果一旦把控不好,可能会直接决定惩戒权是有效惩戒,还是沦为变相惩罚,“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把握好惩戒力度,最后难免会从适度惩戒学生变成有学生受到过度的伤害。”邱红娟认为,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们应该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而不是一打了之。

专家

放过有形的戒尺

留下心中的“惩戒权”

“相比较有形的惩戒,师生心中要有把无形的戒尺。”文学博士、江苏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邢猛介绍,心中的戒尺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尚的品行所产生的威严;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尊师重道和循法守规的观念。如果孩子们心中有这样的戒尺,在课堂上一定是怀着敬畏之心的,那么,这样的课堂势必是高效的。

此外,邢猛表示,如若让惩戒权进课堂,那么目的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目的应该是随时提醒师生们心中要有一把无形的“戒尺”。从这个角度来讲,惩戒权进课堂并没有什么不好。

而对于惩戒权究竟进不进课堂,来自新海实验中学延安校区一线教师王丹认为,作为教师,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教育不仅需要宽以待生,更需要严于律师。惩戒学生绝不能仅仅是罚,更应该有爱、有温度,教师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要做到有深度、有技巧。从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出发,给予学生温暖,让他们在惩戒中感受到爱。

王丹表示,合理行使惩戒权是一门教育的艺术,良好的教育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教育孩子不应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戒也不仅仅是教师一方的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落实教育责任,才能教育好学生,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