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文化传承不妨从学包粽子开始

【连网】  编者按:“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大街上到处都是粽子的身影,家家户户也都飘散出粽子的香味。

然而,这些粽子有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很多人却并不清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端午的认识只是“吃粽子”,至于粽子是如何包出来的,则是一窍不通,实际上暴露出一种文化隐忧。好在,许多港城市民已经行动起来,自觉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从学习包粽子开始,积极学习和传承端午文化。

王敏:包粽子,别有一番端午情

□ 陈兵 吴婷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6月7日下午,家住市开发区猴嘴街道盐坨社区的王敏度过了一个开心而难忘的一天,因为当天她和丈夫一起学习包粽子,从未包过粽子的她发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比买的粽子更好吃,而且更能体会到端午节的习俗。

王敏今年62岁,以前不会包粽子,每到端午节,她都是从超市或菜市场买粽子回家吃,因为儿子在上海工作,平时很少回家,老两口也不想麻烦,随便买几个粽子应应景,有过节的意思就行了。“以前工作忙,也没有学会包粽子,感觉包粽子挺麻烦的,买点吃也一样。”

7日下午,王敏夫妇来到社区活动室学习包粽子,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看到现场气氛热闹非凡,王敏感觉今年的端午节特别有意义。随后,社区包粽子的“高手”武翠英指导王敏清洗糯米、准备粽馅、整理粽子叶,准备工作结束后,武翠英耐心地教王敏夫妇包粽子,她将粽叶折成漏斗形状并放入糯米,左折右折捆上棉线,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王敏看着粽子成型,有点惊奇,她之前总是觉得自己笨手笨脚的,包的粽子也不完整,形状也不好看。“包粽子也是技术活啊,不过看到自己包的粽子,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王敏说,学会包粽子了,以后不用再买粽子,想吃就自己包。其实端午节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习俗,通过吃粽子来传承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希望每个人都来关注传统习俗,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直影响后人,并得到发扬光大,不断完善和提高。

姜亨導:来华八年首次学习包粽子

□ 武娜 姚莉

gb10节日b

图为姜亨導在学包粽子。

6月7日,海州区路南街道公园社区邀请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共同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而在其中,来自韩国的姜亨導格外引人注目。“我包的粽子还不错吧!”看着自己包的大小不一的粽子,姜亨導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包粽子,也通过这种形式,感受到了中国浓浓的端午节日氛围。

姜亨導8年前从韩国来到中国,在一家企业任职。“端午节前一天,想着今天要来参加活动,他有些好奇,也有点紧张。毕竟,他从来没包过粽子。”他的妻子告诉笔者。在社区活动室,姜亨導看见桌子上摆放的粽叶、糯米、甜枣等包粽子的必备用品,他笑着跃跃欲试。

邻居们都是包粽子能手。“先拿两片粽叶,裹成倒过来的锥形,往里面装糯米……” 只见居民王春玲双手麻利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并压紧,再用细绳一绕、一捆,一个鲜绿的粽子就这么诞生了。姜亨導一边看邻居们的示范,一边自己试着包。

不一会儿,在邻居们的帮助下,他的第一个粽子包好了,他开心地向大家展示他包的粽子,他说:“我虽然吃过粽子,但还是第一次亲手包粽子。”从完全不会到摸索着可以包出个像样的粽子,整个包粽子过程充满着乐趣。

第一个粽子包成功后,他又努力包第二个粽子,他边包边告诉笔者,在韩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传统,在他十岁前的记忆里,家中的长辈还用菖蒲煮水给他洗头发,后来再过端午节,就没有这些习俗了。不过在这次包粽子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看着姜亨導学得有模有样,邻居们也特别高兴,他们巧手翻飞,不一会儿工夫,各式各样的漂亮粽子就成型了。“自从结婚后,每年都会在妻子家吃到肉馅、红豆各种口味的粽子,但最喜欢的还是枣粽。”他说。

随后,社区工作人员把一盆盆包好的粽子现场煮熟,活动室里香气满溢,大家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都赞不绝口。姜亨導一边品尝着自己包的粽子一边高兴地说:“虽然样子没有邻居们包的好看,但味道还真不错。”

李佳:粽子是婆媳感情的“纽带”

□ 黄威

gb10节日c

图为李佳端着煮好的粽子,准备送给家人品尝。

李佳今年38岁,是海州区新海街道幸福社区工作人员。端午节,她为一家老小6口人包了100多个粽子,甜的咸的都有。在她的心中,粽子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她和婆婆之间的感情“纽带”。

李佳说,有时候,一家人在一起,食物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牵住了所有人。婆婆包的粽子,正是那根绳,将一家人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孩子的曾祖母在世的时候,一大家40多口人,逢年过节都聚在一起,热闹得很。”李佳说。那个时候,主要是她的婆婆在忙前忙后,操持一大家人的吃喝,端午节的时候,婆婆光粽子就要包上千个。李佳嫁过来之后,到端午节的时候,家里要包粽子,她不会包,于是婆婆就手把手地教她包粽子。

包粽子的教程从准备原材料开始。“以前包粽子,粽叶都是自己准备的,因为人比较多,所以我们一起到河边去打粽叶,要打好几大包才够用。”李佳说。包粽子其实是看起来简单,包起来并不容易,没有反复的练习是很难包得又好又快的。每年包粽子的工作量很大,婆婆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在李佳的印象中,她的婆婆从没抱怨过累,总是乐呵呵的,脸上的皱纹都仿佛带着笑。为了调和众人的口味,粽子要包好多个品种,蜜枣的、咸肉的、蛋黄的,准备工作就要做很久,包粽子的时候,婆婆的动作娴熟,包出来的粽子个个饱满,她的经验就是粽叶要压平,糯米要饱满,包的时候,要压紧、捆好,这样就包得又快又好。“我的婆婆可能干了,我很钦佩她。”李佳说。

端午节,家里飘着淡淡的粽香,这香味真令人欣喜。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着粽子的香甜,分享着幸福和喜悦,婆媳间互敬互爱,把无尽的婆媳之情融进了这绵绵的粽叶之香。在李佳的心目中,粽子已经超越其本身,成了她和婆婆之间感情的纽带。她也希望能将包粽子的手艺代代相传,使良好的婆媳关系成为家庭尊崇和弘扬的一种美德,成为好家风的一部分。

“除了包粽子,婆婆还教了我很多端午节的习俗,充满了仪式感。我也一直按照婆婆教的方法来做,过传统而又热闹的端午节。”李佳说。

包粽子赠长辈浓浓爱意代代传

□ 徐誉宁 徐帆 李阳

gb10节日a

图为刘紫琦正在包粽子。

端午节粽叶飘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一只小小的粽子蕴含了大家对节日的美好寄托,也承载着每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爱意。

在端午节当天,笔者敲开了刘紫琦的家门,她正在包粽子。家住连云区墟沟街道的刘紫琦虽然只有23岁,但是她包粽子的手艺真不错。只见她家桌上摆满了粽叶以及包粽子的馅料和绳子。“包粽子不难,只要掌握要领就成。”刘紫琦一边说一边麻利地把粽叶做成漏斗状,填上馅心压紧实,封口再扎捆,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个个漂亮的粽子就成型了。

“以前我也不会包粽子,我今年专程拜师学艺了。”刘紫琦说。为了将包粽子的手艺学会,在端午节前,她前往约好的“师傅”谷美华家,跟着谷美华一起学包粽子。在师傅的帮助下,她了解到,其实包粽子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捏好粽子的4个角即可。一开始学习包粽子时,刘紫琦总是不能很好地将粽子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角捏好,后来在师傅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双手配合,拇指、食指一起用力,随后又勤加练习,她终于可以包出一个个漂亮的粽子了。

“提起端午的美味,谁能忘得了那芳香四溢的粽子呢。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当孩子时最快乐的记忆。”刘紫琦说。一直以来,家中都是外婆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她们一般是在端午节前一天早上就开始浸泡糯米、红豆、蜜枣等食材,晚上包好、煮好,而端午节当天的早上,一家人在一起品尝美味。作为家中的独女,她一直以来都是坐享这份美味。

但是如今她的外婆已经80多岁了,去年她的眼睛还做过一次手术,这让刘紫琦触动很深,于是从今年端午节前,她学会了包粽子,在端午节一大早她便将这份美味送给外婆品尝。没想到,她包的粽子深受外婆和妈妈的喜欢。

“以前是长辈们给我包粽子,我希望以后的每一年都由我包粽子送给大家。”刘紫笑着说。在她眼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这是千百年的中国传统,也是孝亲敬老的表现,这是一种爱的传承,她希望将这份爱一直延续下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