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都市话题 | 在朋友圈打卡学习,有必要吗?

【连网】(徐誉宁 闫玉梅)自从微信成为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社交工具后,与晒自拍、美食等生活场景同时出现的还有晒学习打卡。一时间,很多朋友在浏览朋友圈时,会发现这个“圈里”有好多“学霸”,有的在学习英语口语,有的在学习单词或是其他内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天都会完成任务打卡或签到,并且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到朋友圈里以获得奖励。那么,究竟有没有必要在朋友圈晒打卡学习呢?这种看上去正面积极的学习方式,真的值得推崇吗?

支持:有效督促自己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家住海州区新浦街道机关社区的黄敏去年刚参加工作,今年她又有了考研的想法,因而从今年年初开始,她在工作之余都会在手机APP上学习英语,有时候还会刷一些模拟试卷。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她都会在朋友圈晒一下,以此来督促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黄敏告诉笔者,在她看来,如今人们的时间都比较碎片化,特别是参加工作后,想静下来用一段固定的时间来学习,几乎没有可能。而这种利用APP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后,在朋友圈打卡还能对自己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的循环:先学习后打卡。以前也会自己买一些教材自学,但真的很容易就半途而废了。”黄敏说,因为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如今她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考研词汇学习,现在已经开始“备战”考研阅读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她觉得英语备考越来越得心应手。

另一位“资深打卡族”刘佳也非常热衷朋友圈打卡学习的方式。他告诉笔者,在朋友圈刚兴起打卡学习的时候,他就率先尝试了。“上了班才知道,竞争是如此激烈,多学习一些没有坏处。”刘佳说,他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国企,还会经常引进一些海归人士,竞争很强。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打卡学习,督促自己坚持学习。这些年,他不仅在朋友圈打卡读书、打卡口语,有时候也会在朋友圈打卡运动,这些经历都让他成长许多,让他顺利通过了一些职称考试。

反对:这种学习方式太过形式化

“其实我觉得学习的效果比什么都重要,没必要天天晒来晒去的。”市民李笑林说,由于从事销售工作,他的微信好友比较多,每天一到午后和傍晚,他的朋友圈就被刷屏,那些打卡学习的、任务签到的,都出来“晒”了。这种刷屏的行为让他深感无奈,虽然起初觉得很稀奇,看到朋友都在学习,这么积极向上还是挺欣慰的,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视觉疲劳。

市民赵庆也不太赞成在朋友圈经常打卡。她现在是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之前她的专业课老师推荐了一款阅读软件给他们,一时间身边很多人都在用,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己的朋友圈几乎被“攻陷”了。这让她一度浏览朋友圈都感觉有压力。“我觉得自己学习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呢,这样的话,感觉太过于形式主义了。”赵庆无奈地说。

“我觉得学习打卡的方式是‘形式大于内容’。”从事网络营销工作的市民王林说,学习有很多方式,但是没有必要非要“晒”到朋友圈。在他看来,这些打卡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和宣传,其实是违规的。那些鼓励大家把学习结果分享到朋友圈的,目的其实是希望大家通过这种形式来宣传学习软件。而对于使用的人来说,每天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同样的内容,对督促学习其实没有实质意义。

专家:学习贵在坚持和认真落实

“我个人不太赞成这样的学习方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必武说,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认为,打卡行为是一种仪式,日复一日的打卡,给了人们日积月累的安全感:打卡的一天是认真生活的一天。这种简单的仪式带给参与者满足和充实,从而激励自己坚持下去,而把自己的打卡记录分享到社交网络的人又多一层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人的注视可以敦促自己更加自律、更加充实地生活。

但是杨必武认为,学习是需要脚踏实地去认真将计划落实的行为过程,学习贵在坚持和认真地落实,而不是一味地“晒”。如果一味注重“晒”的过程,很容易让学习成为“应付差事”,这样就会得不偿失。而且,这种以打卡促进学习的方式也并非人人有效。毕竟所有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论,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杨必武表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制订计划表,每天按照计划逐一认真完成,培养自律性和好习惯,在自己的心中留有一份“进度跟踪表”,而不一定非要将学习成果“晒”出来。

杨必武提醒,在朋友圈打卡学习的方式有时候还会增加心理上的焦虑感,很可能对学习效果起到反作用。而对于期望通过朋友圈打卡督促学习的人,如果平时是很容易焦虑的人,最好不要选择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