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日德战争期间 海州与飞机的首次近距离接触

【连网】(张晨晨 张家超)“收统帅办事处函,三年十一月十日。迳启者,接准南京冯上将军、齐巡按使阳电,据东海县知事电,有德飞艇驶落该县,已饬将武官护送到宁,奉谕抄外交部等,因相应将原电并本处复电一并抄送贵部查照可也。此致。外交部附抄电二件照录南京冯国璋等来电十一月十八日到。”

1

以上这段文字,来自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内存,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德国飞艇驶落鲁省东海县由》。此涉100多年前,民国政府外交部在处理德国飞机降落在海州北门城墙下事件的处理电文,以及二份抄件电文。

基本上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处理意见交代清楚,但局限于电文字数限制,有关事件当事人及事件发生背景无法得知,经过史料查询与档案检索,厘清了这一事件发生的有关脉络,揭示了100多年前海州与现代飞机的首次亲密接触的基本史实。而《江苏地方志》也曾专门刊文聚焦这一埋没于历史风尘之中的事件。

“青岛战役”临近尾声

德军飞行员油尽迫降海州城

3

100多年前的1914年(民国3年)11月6日早8点左右,一架飞机从北方摇摇晃晃地飞来,在空中盘旋了几圈之后,降落在海州北门城墙下蔷薇河边的一块稻田里。经过实地考察,并与历史照片、民国东海县地图、现在的连云港市地图进行比对,该位置大约在现在的海州区新海路新海发电厂东门西北角附近。

虽然人类很早就有像鸟儿一样自由地在空中飞翔的愿望和理想,在中国也留下了很多像嫦娥奔月那样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也有用风筝做翅膀、爆竹做动力的勇敢的实践者。但直到二十世纪初叶,随着西方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真正的现代飞机才升上了蓝天。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自行设计并制造了一架有动力、可操纵的飞机,并成功进行了载人持续飞行。而当时飞机进入中国还不足10年,这些飞机都是外国人带来的,多数还是飞行家们来华作飞行表演的。

据悉,中国人自己最早的飞机是1911年2月,冯如从美国带来两架自制的飞机,准备回广州探望久别的双亲,但因思亲心切,路过上海时也未能停留。所以地处中国东海腹部的海州的人们是无缘见到它们的。此时,看到从天而降的像大鸟一样的怪物,海州城内外的老百姓呼朋唤友,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他们带着惊讶和困惑的表情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这时,从飞机座舱里爬出来一名头戴飞行帽、身穿飞行服、左手拿着方向盘(飞机操控杆)、腋下夹着公文包的外国人,他就是德国海军飞行员中尉丕律绍。据史料记载,他是一名飞行员、航空探险家、作家,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卒于阿根廷。10岁时,进入少年军校学习。1901年,以海军军校生的身份加入德国海军陆战队。他训练刻苦而有耐心,后去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这成为他后来极力去探险的梦想之地。

4

缘何这架飞机会出现在海州呢?原来,当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日本为了侵占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发动了对德宣战。经过8月至11月3个月的激战后,德国于11月7日战败。为了将总督府内的机密资料安全送出,德国胶澳总督府麦总督(阿尔弗莱德麦尔瓦德克,Alfred Meyer-Waldeck,1864-1928)亲自签发护照,在战败的前一天早上,让丕律绍驾驶德军唯一能参战的鸽式飞机逃出青岛,向上海(德国使馆所在地)飞去。

不幸的是,因为情况紧急,飞行油料没有加满,中途又受到日机和军舰的追击,在爬进云层达9000英尺之后才突破重围脱离险境,向西南飞行约250公里后,在途经江苏省北部海州时,因油尽迫降在海州北城墙外的一块稻田里。

义德医院传教士拍下珍贵照片

记录当地驻军帮着拆毁飞机

在海州义德医院行医和传教的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慕赓扬博士听说后,也立即赶到现场,积极参加营救,并用他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一组现在看来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目前,这些照片大部分都保存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

据悉,当时驻防海州地区的是江南提督张勋的部下———定武军第四路统领白宝山的部队,白闻讯后也马上派军队过来,将人机扣留,并维持现场秩序,用绳子拉起了警戒线,隔开围观的百姓和普通的士兵。

慕赓扬从飞行员中尉丕律绍处了解到事件发生的原委,与驻守海州的白宝山和东海县知事段士璋进行交涉,将丕律绍及飞机保护下来,并对飞机状况进行登记造册。经东海县知事段士璋致电南京冯国璋督军,与上海德国领事接洽,德国领事嘱将飞机拆卸烧毁,当日下午2时,由丕律绍负责拆卸,与海州教堂医士慕赓扬逐件点交。

从现场留下的珍贵图片可以看出,丕律绍驾驶的是一架鸽式战机。这是一种单翼飞机,由奥地利工程师伊弋艾垂奇研制,1909年7月20日试飞成功,1910年7月第一架样机出品,之后由维也纳诺勒和德国兰普勒等工厂获许可制造,因机翼酷似鸟翅故取名鸽式。该机为木制机架,外敷蒙布,纲管支柱,张线牵引,尤以其纲管衍架式机翼横梁,垂直贯穿机身暴露机外,与机身骨架连接其成一体之结构装置极为奇特,其牢固程度不亚于双翼飞机。

11月10日,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嘱丕律绍将飞机拆卸烧毁。当日下午2时,丕律绍指导当地驻军将飞机拆卸烧毁,其中拆下的发动机准备日后带回上海,但丕律绍却将之赠与营救他的一名当地人,从而获得逃往上海的机会。在这之前,丕律绍一直驻留在美国医士慕赓扬博士所工作的义德医院。

虽然北洋政府基于各种考虑,在一战时初期保持中立,但仍然可以在交战区之外拘役双方的作战人员。丕律绍的目的地是位于上海的国际公共租界,为了避免被中国政府拘役,因此他在那位当地人的帮助下,从海州乘船沿盐河南下,经大伊山、新安等镇达淮安杨庄,接大运河转长江抵达南京,然后乘火车到达上海。

2

与海州结下缘分的这位飞行员

此后又满世界探险

对于这段迫降海州的奇遇,丕律绍在《逃离英国》一书中有专门的记述。而在由海州到达南京的路上,丕律绍“像一个乞丐一样”乘船行。在由南京到达上海的路上,他在差点被拘役的时候,跳上了一辆人力车,来到火车站,在那里他买通警卫才上了火车。

在上海,幸好碰到在柏林认识的一个外交官的女儿,为他提供了一份瑞士国籍的证明文件(化名“麦克加文”)以及资金和到日本长崎、美国檀香山和目的地旧金山的船票。

实际上,这位曾与海州结下缘分的德军飞行员,此前也有着一些故事———1905年,丕律绍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陆战队员,之后加入航空学校。毕业后,来到德国殖民地中国青岛的远东海军基地,成为一名中尉海军侦查飞行员。

1914年8月至11月,日德青岛战争期间,丕律绍驾驶德军唯一能参战的鸽式飞机不仅承担着侦查任务,而且还不时携弹轰炸日舰。9月26日,双方首次遭遇空中格斗,这也成为亚洲战史上的首次空战。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飞机用尽各自的方式,设法攻击他。据他在自己写的第一本书《飞行员逃离青岛历险记》中声称,在一次空战中,他竟然用手枪击落一架法曼式日机,他手臂上的“龙纹身”成为日机飞行员的克星。

然而,在美国,因为用的是假身份,他无法得到德国领事馆的帮助。也是幸好他碰到一个来自柏林的朋友,设法给他搞到一张30日去意大利的邮轮船票。结果,恶劣的天气迫使邮轮停靠在直布罗陀海峡,英国人在那里将他作为敌对阵营的人逮了起来。很快英国人就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他就是从青岛逃出来的著名飞行员。

随后,他被送到位于莱切斯特郡多宁顿霍尔镇的战俘营。三天后,他在风暴期间逃脱,前往伦敦。成为一战时唯一从英国监狱里逃脱返德的人。

伦敦警察厅发出警报,要求公众密切关注一个手臂上有“龙纹身”的人。之后,丕律绍伪装成工人,白天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的书来消磨时间,晚上就躲在大英博物馆里。出于安全原因,丕律绍根本无暇顾及刊登船只进出港信息的公告,但幸好他邂逅了一位女性朋友,从而获知朱莉安娜公主号渡轮即将出港抵达中立国荷兰的信息。

安全到达德国后,先是被当作间谍而逮捕,等身份一经确定,丕律绍立刻被称颂为“青岛归来的英雄”。他受到表彰,晋级成为少校。为此,又著书《逃离唐宁街》以兹纪念。

1927年,丕律绍开始对南美的火地岛和巴塔哥尼亚进行探险,这对南美洲的地理发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29年,丕律绍不得不卖掉Feuerland号双桅船,以获得资金回到德国。在那里,他出版了图文并茂的探险故事《火地岛上空的银色秃鹰》一书及同名纪录片。

1931年1月28日,他再次在巴塔哥尼亚附近飞行探险,但在波多黎各附近阿根廷湖的地方因意外坠机时在空中降落伞未能打开而身亡。此后,人们为纪念这位优秀的飞行员兼探险家,在坠机现场安放了纪念碑,每年都有大批飞行爱好者和丕律绍的忠诚读者前来凭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