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雷锋车:拨亮一盏灯 照亮一座城

【连网】□ 王文 周承君

 1963年,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便成立了“雷锋车”组,通过肩扛手推这种最传统的运输方式帮助过往的困难群众。

改革开放40年,从一条木扁担、一辆木板车,演变为铁板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车,到现在的旅游观光车……雷锋精神并没有随时光的流逝而黯淡,相反,却在岁月的洗练中显得愈发明亮、璀璨。

一路走来,本报记录了雷锋车发展的动人历程:1996年2月7日,连续12年获“全国文明站”称号的新浦汽车站长途服务组,被评为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汽车站;2005年3月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集中报道雷锋车,成为全国品牌;2012年,中宣部将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坚守,雷锋车手们用全心全意、始终如一的服务铸就了“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承诺,锤炼出与时俱进、感人至深的“雷锋车精神”,成为持续高扬在全国学雷锋进程中一面鲜艳的旗帜。他们对“雷锋车”的执着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犹如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座城。

与旅客结下不解情缘

今年66岁的王艾霞是第二代雷锋车手,虽然已经退休十几年,但提起雷锋车,依然激情澎湃。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雷锋车手,那个时候拉的是吱呀作响的平板车,从老火车站到老汽车站,虽然只有500多米,但是拉着满满一车的行李,尤其是中间要经过和平桥,上坡下坡还是蛮吃力的。”王艾霞说。那个时候不仅帮旅客拉行李,因为通讯和交通不便,还经常送一些老弱病残的旅客回家。“一位老太太带着年幼的孩子,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看女儿,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出租车,下车后急得团团转,你说遇上这种情况我们能不送吗?”

王艾霞印象最深的是春运。那个时候,火车站的车不多,平时2趟、春运的时候4趟,最后一班车夜里11点多钟才到站,雷锋车手到火车站把需要转车的旅客接到汽车站,很多人要等第二天早上的车,周边也没有旅社,晚上就留宿在汽车站。“我们需要把这些旅客的吃住安排好,我经常给这些旅客打洗脚水呢!我们那时候真的是披星戴月服务旅客,从来也没觉得苦。”王艾霞说着说着笑了起来。

李慧是一位80后,也是第五代雷锋车手。说起2002年第一次跟着师父骑着脚踏三轮车去火车站广场接旅客的经历,她说:“那时候很不好意思,就怕人指指点点,到后来习惯之后就变得很坦然———为旅客服务,有什么丢人的!”十几年下来,她帮助过的旅客数不胜数。

曾担任连云港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的李绪斌是“雷锋车”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他追踪报道“雷锋车”几十年,用几千张照片记录下了雷锋车手服务百姓的感人瞬间。“退休之后,我还经常来车站拍雷锋车,每一次来都感觉很亲切,每一次来都能从雷锋车手身上感受到爱心、善心。”李绪斌说。

进入高质发展新时代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一句诺言,从1963年雷锋车诞生之初,就牢牢记在了雷锋车手们的心中。55年过去了,人变了、车变了、服务方式变了,这一句诺言却一直没有变。

作为市交控集团新浦汽车总站现任站长,王平介绍,当雷锋车薪火相传到他们这一代车站领导班子手中时,走过55年风雨的雷锋车,也迎来了高质发展的新时代。

随着时代的进步,雷锋车手们所使用的车辆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变化更大。最早的雷锋车是木制的平板车,后来变成脚踏三轮车,有一段时间还用过三轮摩托车,现在是电动的旅游观光车,雷锋车手一开始只要有力气就行,现在必须要取得相应的驾驶证,旅客们乘坐起来更加舒适安全。雷锋车手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第一代、第二代的雷锋车手们已经退休,如今已经传承到第五代,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挑大梁。旅客也在发生变化,原来都是大包小包的行李,现在行李越来越少。雷锋车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提升,拓展到了车站服务的方方面面,以最大程度满足旅客需求为导向,车站的服务设施在不断升级,自助售票、亲情母婴室、人脸识别,旅客的出行越来越舒适便捷。

新建的连云港火车站开通在即,雷锋车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王平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目前计划在火车站出站口设立雷锋车服务站,为旅客提供交通咨询、旅游指引、休息、汽车租赁等方面的服务,强化服务主动性,提升服务能力。

“不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一句诺言,我们永远不会变。”王平说。

“雷锋车精神”走向全国

在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耸立着一组“雷锋车”群雕:一位辫子姑娘双手紧握车把,身后的平板车上坐着老人和孩子,还有几位车手或是搀扶着孕妇,或是手拎着包裹,她们步伐坚定、目光有神、面带微笑。

而在新浦汽车总站二楼,“雷锋车”事迹陈列馆有300多平方米,展厅分为8个部分,陈列内容丰富,既有实物,又有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完整地展现了“雷锋车”的成长历程。自1997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这个陈列馆不仅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也成了连云港市民的精神家园。

55年来,雷锋车免费运送了几十万旅客,行程可绕地球4圈。因为这一份坚守,“雷锋车”被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授予“中国第一雷锋车”称号,“雷锋车”组先后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示范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目前,“雷锋车”组已经获得了省级以上荣誉120多个,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一面高扬的鲜艳旗帜。

在连云港这座城市,“雷锋车精神”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与雷锋车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连云港传承“雷锋车精神”的重要载体,旨在加快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志愿者,走进社区、乡村、企业、街头,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一个又一个“与雷锋车同行志愿服务站”和“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雷锋车诞生在连云港,是港城人民的骄傲。在“雷锋车精神”的感召下,争做雷锋、争当好人、向雷锋车看齐,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杆。

作为新时代全国学雷锋活动的“共享品牌”,“雷锋车精神”早已走向了全国。雷锋团、抚顺“雷锋纪念馆”、雷锋家乡湖南望城等,都与“雷锋车”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港城“雷锋车”组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国各地的“雷锋车”已增至5000多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志愿成为各行各业的“雷锋车手”,主动参与到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中。

沐浴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迎着改革开放40春秋的霞光,新时代的“雷锋车”手们,正循着不变的服务承诺,踏着“雷锋精神”的鼓点,沿着永不消逝的车辙,释放着历久弥坚的“正能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