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四十年)建港历程: 新丝路上崛起一个东方大港

【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文 杨开林)云台山麓,黄海之滨,连云港港傲然屹立。它一头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全球1000多个港口,另一头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直抵欧亚大陆腹地。改革开放40年,连云港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英姿勃发。

海浪冲刷着岁月的苔痕。一路走来,本报记录了连云港港每个成长的瞬间:1986年12月4日,庙岭煤码头正式投产使用;1994年1月9日,水下淤泥软基爆炸处理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2008年3月26日,庙岭港区三期工程第五代大型集装箱专用泊位建成并正式投产;2012年6月8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首航,标志连云港港迈入国际深水大港行列……

如今,素有“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之称的连云港港,正在加快现代化综合大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建设步伐,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谱写开放发展新篇章。

打破“不能建深水泊位”偏见

1986年12月4日,对港口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港口庙岭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投入生产。这标志着连云港港跳出了由外国人开辟的老港区,依靠自己的双手拉开了建设现代化新港区的序幕,并打了一个漂亮的前哨战。它的投产,代表着连云港港进军深水大港又近了一步。

可是,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个新港区的开辟,从提出想法到付诸实践,已过去了近十个春秋。

走进港口控股集团档案馆,翻开《连云港港发展综述》,笔者看到这么一段话:1978年,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联合上报国务院在连云港建设深水大港的报告,但后来因港址争夺而出现“回淤严重、软基基础、陆域狭窄,不能建深水泊位”的论调,以及国家中止与荷兰财团承包合作建港谈判,致使大港规划建设不断延后。期间,港口生产继续上扬,首次超越800万吨;同时,得出“泥沙来源枯竭、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科学结论,为今后开建深水航道和码头扫清了障碍。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艰辛画出难。”见证了这一段历史的连云港引航站副站长、高级引航员曹恩广深有感触,“3.5万吨级的,当时来说比较大了。”他亲历了庙岭山被劈山填海,建成连云港获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第一个大码头的全过程。

当年,老家扬中市的曹恩广,还是个刚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不久的小伙子。原本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航海事业的他,在被分配到港口后,却怎么也提不起劲。“我很失落的,港口就几个小码头,当时来了以后就想调回去。”曹恩广回忆,后来他的老领导杨保真极力挽留道:“港口正在发展中,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接下来的现实的确印证了这位老领导话语的正确性。随着深水大港规划的快速重启,从庙岭起飞,港口相继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的重点工程。1992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堤的拦海西大堤完工,通过连接连岛与陆地,使港口形成30平方公里的港池,可供建设上百个泊位,为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性深水大港提供了绝好条件。至1993年底,港口共拥有岸线5525米,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最大等级5万吨级。许许多多像曹恩广那样,投身于连云港港建设发展的大学生们,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绘就“一体两翼”组合大港蓝图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资金短缺的艰难前行,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从2003年下放至地方政府管理,实行政企分开的经营管理体制,省、市确立“以工兴港、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启动“亿吨大港建设工程”以来,连云港港口迎来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格局。

“到2002年时,我们的航道还只能满足5万吨船乘潮单向通行的需求,等级太低了。”时任建港指挥部总指挥丁绍文,迅速投身到新世纪港口建设的热潮中来。

形势不等人,连云港港开始筹建10万吨级码头和7万吨级航道。这时候,困难却接踵而至。“首先,是没有钱。”丁绍文说,港口多次向时任省长季允石汇报建码头事宜,后来省里协调三家企业共同入股,与连云港港一起改造新陆桥公司34号泊位,扩建10万吨级码头。

2006年,在国家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连云港港再次被定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长三角港口群并作为三大主体港之一,布局煤炭、铁矿石、粮食、集装箱、原油等货种的运输系统。2008年,《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获得部省联合批复,明确港口岸线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线44.5公里,确立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等五个港区组成的“一体两翼”港区总体发展格局。

2010年8月19日上午,赣榆港区防波堤工程试抛填启动,近百辆运输车依次驰上抛填区,标志着赣榆港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这也意味着,两翼港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号角吹响了。

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为了顺应世界海运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2009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港口开始建设30万吨级航道,先期实施一期工程。

新苏港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宏记得很清楚:“2012年6月8日9点,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首航。”这是当时世界上淤泥质土航道等级最高、开挖深度最深、开挖里程最长、疏浚量最大的工程,它的竣工标志着连云港港向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港口持续迈进。

在建港人的拼搏下,2015年,以连云港区为主体,以赣榆港区为北翼,以徐圩港区为南翼的组合港岸线全部实现开港运营,“一体两翼”组合大港蓝图基本绘制而成。

一流筑港技术令世界瞩目

烈日炎炎,连云港港南翼港区一片热火朝天。近日,在徐圩港区六港池后方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桩声阵阵,一根根40多米长的混凝土大管桩伴随着施工号令缓缓没入海中,标志着徐圩港区30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的公共配套工程正式起步,成为连云港港综合功能提升、助力临港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港口建设者们一直在前行。截至2017年,连云港港已建成4个港区1个内河码头、生产性泊位81个,其中万吨级及其以上深水泊位57个,设计吞吐能力15343万吨。

令人自豪的是,连云港人的建港技术得到了国内专家乃至世界的认可。这不得不归功于科技的力量。

“来港工作34年,我亲身经历科技给港口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科技推动了港口发展,改变了港口面貌。”港务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高兆福介绍,多年来港口自创爆破挤淤、真空预压、围堤吹填、淤泥冻融固结等多种先进施工技术,多次获得国家专利。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今天的港口建设,我们强调要突出港口、铁路、航运等相互间的融合度和协同化。”高兆福介绍 ,连云港港正加快推进30万吨级航道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港口集疏运系统完善和集装箱干线港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地位。同时,以服务产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深水码头、专业泊位、储运设施等硬件配套,尤其是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规划建设,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功能支撑。

港通天下兴。港口改变闭塞,磨砺开明之人、滋养富庶之地。改革开放40年,连云港因港而兴,脱胎换骨,向着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奋勇前行。放眼未来,连云港港在迈向丝路强港征途中,必将留下一路辉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