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张善东:民俗文化的传承能手

【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炜  通讯员 戎飞)9月24日,星期天的日子,可是家住东海县驼峰乡董马庄村的张善东,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县城花园路上晶都花园小区北门的东海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加班,着手整理《驼峰乡志》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正在整理时,家里老婆又打来电话,问询新房安装大门的事情,张善东回答说,正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安装大门的事情等他回家再说。

微信图片_20170926153900

这位62岁的农家汉子,五大三粗,浓眉大眼,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只是稍微有点腼腆,张善东是地地道道的东海人,一个典型的苏北农家汉子。但这个汉子又不同于普通的农家汉子,这是一个对东海民间文化,特别是对东海民俗、东海姓氏有着深厚感情,并耗尽心血研究的文化汉子。

从小立志要做“文化人”

张善东,1955年4月出生在驼峰乡董马庄村。当时正值国困家贫,张善东跟随母亲逃荒要饭,吃糠咽菜,备尝生活的艰辛。小学一年级时,家里连课本都买不起,好在有叔父帮忙,他才能够有机会读完小学。他的叔父名叫张有伦,是当地的一名医生,他教育张善东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文化人”。对此,张善东牢记在心,在学校里刻苦攻读。“从小就期望自己能够像叔父一样有学问、有文化,将来有所成就。无奈家里太穷,姊妹又多,即使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兄妹,一边给生产队里割草喂牛挣工分,也没能阻止被迫退学的命运。”就这样,张善东想通过读书求知改变命运的道路被堵死了。但他并没有灰心,也没有失望,“虽然学不能上了,但却不代表我不能学习文化知识了,难得自己就不能自学吗?”辍学后,张善东更加勤奋,只要和文化沾边的东西,自己都愿意去学习,去请教,凭着一腔热情和对文化知识的极度渴望,让他走上了一条搜集整理民间文化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170926153742

东海百家姓的搜罗者

张善东一直有修订张姓族谱的想法,为了这个想法,他用了十几年的努力,自费2万多元,终于主修并出版董马庄村的“张姓族谱”。为了将家谱编修的更加准确,他先后找了20多位80岁以上的张姓老人询问,找根源、找依据、做探究。“看似简单的梳理脉络,其实不然,有一次为搜集族谱的一个枝子,自己来回跑了20多趟。有的时候老人之间说法不一致,自己还要做到去伪存真,根据线索去考据,去验证,这才是最麻烦,最累人的事。”为此,他多次前往沭阳、东海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取证,还多次前往南京图书馆、连云港市档案馆、赣榆档案馆等搜集查阅资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证出了董马庄张姓近400年的发展脉络历程,还发掘出一批民国时期的“董马庄名人”,其中飞毛腿张怀伯的故事还发表在民间文学杂志上。

微信图片_20170926153738

张善东说,搜集整理族谱的日子是最苦的,但他以苦为乐,以此为契机,他走上了东海百家姓的姓氏搜集探寻的道路。最近他又投身到“东海百家姓”的搜集整理中。东海姓氏较多,既需要走村实地调查采编,又需要搜集家谱整理复印,工程量非常大。张善东一方面调动热爱民间草根文化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自己多跑白塔、驼峰、石榴、黄川、青湖、石梁河、李埝,可以说只要是有村庄的地方,就有张善东的脚印,而整理资料通宵达旦是最正常不过事了。有一次他在夜里和人聊天,听说老驼峰村某户人家有赵氏家谱,他当即就骑上自行车到十五里外的村庄进发,找了几户人家,但是村里人因为陌生的缘故都没有把家谱给他看。无奈只得再赶十五里回家。回到家后,正赶上一个大挖掘机师傅在加油站加油,“也许是老天被我感动了,我鬼使神差地问,你是哪个村的,他说他是老驼峰村的,我又问能把你村的赵姓家谱拿给我看看吗?他说他舅舅姓赵,可以带我去拿。”天可怜见,就这样张善东拿到了赵氏家谱,得到了研究赵姓的第一手资料。

有时候为了得到第一手的家谱资料,他就义务帮助外姓编修家谱,前些日子为了考证苗姓历史情况,他骑电动车去各个村庄调查,路上骑车摔倒,左腿膝盖部位磕破了,至今两个鸡蛋大小伤疤还未褪去。最近几年,张善东已经帮助10余个外姓义务编修并协助出版家谱,留存了大量的东海县姓氏历史信息。

“我们正在努力着,相信过不了多久,《东海百家姓》就会和东海人民见面了,为了收集姓氏资料,吃了不少苦,别人是不知道的,但是眼看着辛苦的付出与努力马上转化为成果了,心里也特别高兴,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张善东说。

民俗传承的能手

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自古对礼就非常重视。张善东对民间的礼非常精通,这个礼其实就是民间习俗。“我对农村的礼最在行,这个“礼”是一整套的东西,一下子都不能差,出了差错是会丢人的,人家会笑话。”一说到民间礼仪张善东自信起来,语速也变快了起来。在镇上,婚丧嫁娶、礼仪往来的事,许多人都会前来邀请他当“总管”做“参谋”,甚至谁家打仗、离婚也都会根据农村的习惯找他协调。

为什么张善东会如此熟悉民间礼仪呢?原来,少年时,他在父亲的安排下,专门拜过一个老师傅叫朱责颀,是这个老师傅手把手,耳提面命地教会了他当地所有的礼仪。“师傅很严格,因为这个“礼”很琐碎也不能有差错,所以我也很认真,时间长了,就都牢记于心了。”

许多事,言易行难,张善东说许多人都小看了民间习俗。“单就一个结婚来说,嫁和娶就有很大不同,择日子、定日子、送日子都要按照礼来,新娘下轿下车在哪个方位下那几脚先落地都是有讲究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张善东和朱守和是忘年之交。朱守和是东海乡土文化的老学者,矢志于东海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朱守和曾对张善东说:“东海是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你对东海民俗了解较多,应该多学习,多发掘,多整理,争取把成果留给后人”。受到朱守和的启发,张善东开始有心于东海民俗文化搜集整理和保护。去年,东海县出版了《东海文化丛书》,从故事传说、民俗、民谣、民间小调四个角度展示了东海几千年来积淀的厚重传统文化。其中的《东海民俗》这本书浸透着张善东的心血,他和朱守和、徐福松一起将东海民俗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为了编排更加科学,他们几易稿本,一再校正,终于将一部高质量的《东海民俗》呈现给东海人民。

“我要谢谢我的爱人,我一直忙着搜集整理民间文化,习俗啊,姓氏啊,练习书法,她从来没有反对过,她还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她一听说是整理历史时,总会把处理家务事的时间让给他。”张善东对爱人的支持心存感激。

“肯吃亏不是痴人,能受苦方为志士”。这是张善东自己的座右铭。他说自己还要继续努力,做一个扎根于东海民间的文化汉子,为东海民俗文化传承多做贡献,为弘扬传统文化再接再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