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当心情绪感冒变精神监牢 连云港抑郁症人群调

【连网】(袁春梅 江荣 吕菲 李丹) 说起抑郁症,越来越多的人想到的不再是某某明星,而是身边的家人或是朋友。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但是抑郁这种情绪障碍疾病,已经成为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有可能与抑郁不期而遇。因为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还不是太多,很多被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往往将自己囚禁于自己的“监牢”,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其实,抑郁症可以预防,可以治疗,不是无药可医的精神癌症。

1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校区的学生来到城区几大医院调查抑郁症问题,并在步行街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开展有关抑郁症的问卷调查。 图为学生们在赣榆区步行街对过往行人进行抑郁症问卷调查。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张露 左倩 摄影报道

囚禁于自己的精神“监牢”

阳光午后,36岁的董燕(化名)向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咸振萍求助:“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总想找个办法结束自己的生命。”说这话时,董燕是微笑着的。因为董燕是一人单独来就医,临走时,咸振萍让董燕留下了丈夫的号码。

丈夫长期外出打工,董燕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孩子到了叛逆期很难管教,这让董燕很头疼,加上老人溺爱护短,董燕身心俱疲。“丈夫在外挣钱,我得把孩子培养好,但孩子太不听话了,我感觉我已经没有能力把孩子照顾好。”董燕为自己的无能自责,就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

通过跟董燕的交流以及一些测试,咸振萍发现董燕自杀欲望非常强烈,尽管她说话温和、脸上甚至还挂着笑容,但是她已然是一个重度抑郁患者。“这是不太典型的抑郁症表现,即微笑型抑郁症。”咸振萍说,这种“微笑”是出于应对社会交往、应付工作、应付家人、碍于面子而违心地强颜欢笑,独处时可能体验着更深刻的孤独和寂寞。

与董燕不同,40岁出头的付强(化名)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但他没有自杀的行为。已经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心理科治疗一段时间的他,还是会连续几个小时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地望着窗外。付强是城区一所学校的小学教师,因为管教学生跟学校和学生家长起过冲突,自此有了心结。

“不就那点事嘛,有什么想不开的。”付强的妻子开始也开导丈夫,但是挺长一段时间丈夫还是蔫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妻子发现丈夫头痛失眠早起,人突然间消瘦,两周就瘦了十斤。妻子觉得不对劲,求着丈夫看心理医生,采取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无法摆脱困扰

自杀甚至杀人

因为总是想自杀,董燕意识到自己不对劲,“勇敢”地求医,但很多人因为忌讳看心理医生,根本不愿意向外界求助,直至悲剧的发生。据相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港城每年都有数十人采取喝农药、跳楼、跳河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近百人自杀未遂,其中的部分轻生者,都与抑郁症或抑郁情绪有关。

“抑郁症患者会因为个人的无价值感和抑郁情绪,产生自杀念头,一些会付诸相应的自杀行为,严重抑郁时,自杀率为15%至20%。”咸振萍介绍,抑郁症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其中重度抑郁症临床上有悲痛欲绝、自卑抑郁、悲观厌世,尤其有自杀的行为等症状,需要实施药物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我国每15人就有1人患抑郁症,中国现在每年有20多万人因重度抑郁而自杀。”咸振萍说,目前抑郁症就诊率只有4%,90%以上的患者根本没有治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真正结束了生命,周围的人才知道。

在近年的诸多案例中,也出现了抑郁症患者杀人的场景。今年2月11日,东海县一女子杀害7岁女儿后自杀。“抑郁症患者除了自杀,还有变相自杀行为,即杀害孩子、伴侣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咸振萍说。

抑郁爱“伪装”

患者多感疼痛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28岁的吴玲玲(化名)身材苗条、脸蛋俊美,怎么也不会让人将这一美女跟抑郁症患者联系到一起,而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长期的胃部不适治疗无效,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来看心理科门诊。

“整天头晕晕的、咽喉不舒服、腹胀不想吃饭、胸口憋闷喘不过气……很多人自认为身体的某一器官出了问题,可东查西查,却查不出原因。”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曹金霞说,其实这是心理在作怪,因为抑郁症爱“伪装”。

45岁的杨军(化名),经过20多年的奋斗,拥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服装加工厂。他既管生产,又抓管理,经常吃住在厂里,平时也没有业余爱好。刚开始他只是感觉有点累,认为休息一两天就会好转。但最近这3年来,他因为嗓子痛、肠胃不适、头痛等辗转五官科、消化内科、神经科就诊,最后在神经科医生的建议下,看了心理科。

心理科医生对杨军进行多次的心理疏导,并给予抗抑郁药治疗,慢慢地有了好转。两个月后,他竟然没了这痛那痛,这也让他明白过来,自己原来患的是抑郁症。

曹金霞分析,许多抑郁症患者发病时,首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尤其多见于性格内向的人群,他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往会在身体上表现出种种的不适。这些人中大部分曾去其他科室就诊过,各项检查无异常,久治未好转,之后才前往心理科就诊。像杨军这样,几年后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并不少见。

当情绪“感冒”

一定要早干预

电影《失恋33天》里有这样一段台词:这么个时代,不得个抑郁症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见朋友。虽是调侃,但也说明了如今患抑郁症的人在不断增多。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压力、工作压力普遍增大,使得抑郁症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有统计显示,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

不过在医生眼里,真正得抑郁症的人并不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拿抑郁症四处炫耀,而是要么觉得心理有病不算病,要么有强烈的病耻感,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的害处,而是害怕受到歧视,讳疾忌医。

“正确看待抑郁症要学会区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咸振萍说,像一时心理失衡,如下岗、失业、离婚、工作压力大等,都会造成情绪低落,即使再坚强的人也会有“抑郁缠身”症状,但这种情绪低落通常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而抑郁症,指人对生活中的一切丧失了兴趣和基本欲望,是一种精神障碍,没有高兴的能力。

当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比正常状态低很多,同时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甚至是悲观失望,并且持续一周以上无法自身调节时,就应该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调节。

“如果这种抑郁情绪长时间得不到调节和关注,就会发展成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曹金霞提醒,很多像杨军一样的抑郁症患者,因为开始不被关注而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在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中,患者家属或亲友要尤为警惕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积极引导其就医。事实上,抑郁症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经过治疗是可以好转和痊愈的。

曹金霞建议,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当一个人在遇到压力情绪低落、抑郁之时,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尽量想办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找朋友聊聊天,实在觉得压力大,不妨找心理医生倾诉,或者做一些户外运动及其他体育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