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抗日山的外籍友人:波兰的抗日战士汉斯·希伯

2

 

1

 

【连网】(王艳  邱仕明  陈博林)“他是一个著名记者,却以一个战士的身份在战场上牺牲的;他是一个欧洲人,却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牺牲的;为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的外国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军的军装、拿起枪来,同法西斯强盗战斗而死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

希伯同志用鲜血和生命支持了中国人民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最严峻、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他不避危险,与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

———国务院原副总理、曾与希伯一起并肩作战过的谷牧生前回忆道。

74年的时光流转,当人们站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汉斯·希伯纪念碑前,这位国际著名记者、作家和政论家的身影更加清晰: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亲密的战友,不是短期在中国,而是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参加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八路军,直至牺牲在滨海山区。

他视中国为第二故乡,呼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线

汉斯·希伯的一生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原名为海因茨·格茨朴,后来投身革命事业,为使亲友免遭牵连、迫害,使用过多个化名。希伯这个中文名字,则是安排他到抗日根据地去参观、采访的新四军军医处长沈其震为他取的:“希”是“希望”的意思,而居于“伯仲叔季”之首的“伯”,则是中国人为大儿子取名时常用的字。希伯听了这解释很高兴,沈其震还专门为他刻了一枚中文印章。

希伯1897年出生于奥匈帝国克拉科夫(现在波兰境内)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德国上大学时就参加工人运动,后加入德国共产党。1925年,希伯第一次来中国,在上海的南京路目睹了“五卅”惨案的真相,撰文揭露了租界当局的谎言。在广州和武汉,他积极帮助北伐军做工作。1926年12月到1927年5月,他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担任机关刊物英文《中国通讯》的编辑,向中、外公众作宣传。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他愤而辞去在武汉的工作,返回欧洲。1928年,他在柏林以“亚细亚人”为笔名,用德文出版了《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年》一书,评述了中国大革命。他在前言中热情洋溢地写道:“中国的革命生气勃勃,富有战斗性。尽管还存在暂时性的困难,但千百万贫苦的中国人民必然会取得胜利。这本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英雄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这本书在欧洲吸引了许多读者。

1932年秋天,希伯偕夫人秋迪·卢森堡从德国到达上海,与英文《大美晚报》的编辑巴林博士等发起并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成员有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美国医生马德海、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等。这个小组事实上成了中国革命的外籍同盟军。从1932年到1937年,他在上海开展反法西斯活动,到处演讲,抨击法西斯,呼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在美国《太平洋事务》、《亚细亚杂志》和德国《世界舞台》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关于中国和远东问题的政论文章。他政治敏感,笔锋犀利,猛烈抨击了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英国的妥协政策和美国的两面政策,成为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论家。

“七·七”事变后,他深入敌后报道中国军民的艰苦抗战

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希伯奔波于抗日前线和后方。用手中的笔热情赞扬中国军民,奋力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1937年上海沦陷前后,希伯夫妇想方设法筹款购买医药用品,并装扮成医生和护士,冒着生命危险,把药品运往抗战部队和新四军地下交通站。

从1938年到1941年,希伯先后到过延安、皖南泾县的云岭、苏北的盐城。1938年春,希伯决定深入敌后,向全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他先到陕北采访,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39年3月,以美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身份,到达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会见了周恩来、叶挺、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聆听了周恩来传达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同周恩来等合影。“皖南事变”后,他撰文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坚决抗战的新四军的滔天罪行。在苏北,他完成了一本8万字的书籍———《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为了打破敌人新闻封锁,向世界人民报道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艰苦抗战的真实情况,希伯决定到山东抗日根据地采访。考虑到路途艰难和日军对山东的大“扫荡”马上就要开始,有人劝他暂时不要去。而希伯说:“正因为这样,我才更应该去!那里从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更需要我!许多问题我到那里才能找到答案。”当时,上海租界能直接同国外通讯,为了使文章尽快在国外发表,他让夫人回上海,专门给他发稿。1941年9月12日,希伯在新四军部队护送下,来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驻地山东滨海区。

身材高大、头发鬈曲、蓝眼睛、大鼻子的希伯的到来,轰动了山东根据地,给淳朴、好客的山东老乡带来了欢乐。第一一五师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纵队政委兼省战工会主任黎玉等党政军领导人热情会见了他。此时,正值山东抗战最困难阶段,日军疯狂“扫荡”,顽军频繁进攻,斗争残酷,环境险恶。希伯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山东抗战军民,更加坚定了抗日的信心。

在反“扫荡”最危险的时刻,他始终与中国军民站在一起

“无数先烈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希伯同志是个共产党员,他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将铭记所有的先烈。”1981年,秋迪在祭扫希伯时,用德文题写的这段词,连同译文被一并镌刻在希伯的墓碑上。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希伯的足迹踏遍了滨海和鲁中沂蒙地区。人们常见他肩背装有地图、望远镜、搪瓷杯、毛巾的牛皮图囊,活动在部队、村民中间。他采访党政军领导人,采访战士和农民,还采访日本战俘,参加各种集会,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还参加夜袭战斗,实地观察战士们如何打击敌人,先后发表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8万字的两个长篇《八路军在山东》、《为恢复山东而斗争》,修改补充在苏北写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别人吃药是为了睡觉(吃安眠药);希伯吃药是为了不睡(吃兴奋提神的药),可以夜以继日地工作。”秋迪夫人生前曾回忆说。希伯白天采访,晚上写作,人们时常听到他的打字机响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希伯不习惯走山路,行军老摔跤,首长给他配备了马匹和照顾他的警卫员,他坚决不要,后来经过做工作,才勉强同意。可他不会骑马,上去就被掀下来,摔得鼻青脸肿。他却幽默地说:“可能因为我长得怪,马见了我也害怕,就把我扔下来。”

战争是残酷的,伴随战争的有光明与正义,更有流血和牺牲。1941年11月,日军在山东沂南发动“大扫荡”,希伯随第115师的一个梯队活动,部队在大青山和日军遭遇,希伯不肯先行撤退,坚持与八路军战士一起投入战斗,后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4岁。

希伯最初被埋葬在大青山獾沟子,1944年为纪念和弘扬希伯的国际主义精神,八路军山东军区在滨海区赣榆县的马鞍山(后改名为抗日山)烈士陵园里,为希伯建立了一座高大、洁白的锥形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政委罗荣桓、山东军区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的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为了纪念汉斯·希伯,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分别为希伯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