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77岁张可讲述父亲的抗战故事 带领民兵截粮船

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鲍林

【连网】 张可老人今年77岁了,平时,他总会写一些关于父亲的文字,讲述父亲的故事。

他的父亲张秉施是一名革命烈士。

“父亲是从参加抗战开始投身革命的。解放前后,母亲及灌云地区一些熟悉我父亲的老同志,常会跟我讲到父亲投身抗战的经过。”张可说。

让张可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张秉施带领二十几个民兵攻打鬼子汽艇,成功截获两条粮船的故事。

“谁叫鬼子铁蹄踏上了咱中国的土地,原本,我们的日子可以平平静静的。”张可说。

在老人看来,父亲本“不该”参军,“做个教师,蛮好”。

可是,世事难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终,父亲还是选择了弃教从戎……

鬼子铁蹄踏上灌云

1936年夏,张秉施从江苏省立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现为“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于镇江大港实验小学任教。

刚教了一年多,1937年8月,日本鬼子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沿着沪宁线大踏步向南京推进,镇江的学校在战火的威胁下停办了,张秉施失业回到家乡。

回乡后的张秉施,接手续办祖父在世时办的灌云县立青云初级小学校并任校长,继续他的教书生涯。

“父亲的遗物中,有他保存的一枚‘灌云县立青云初级小学校’方形木质校印,现存放在市革命纪念馆内。”张可说。

然而仅仅教了一年多,1939年春,日本鬼子的铁蹄踏上了灌云大地,人们都在忙着躲避鬼子的扫荡、屠杀,青云小学被迫停办了,张秉施再次失业。

弃教从戎投身抗战

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张秉施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既为自己无书可教而愤慨,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这时他就有了弃教从戎、投身抗日的念头。

就在这时,张秉施听说在家乡的西南方向涟灌沭交界一带,有汤曙红的三团打出了抗日的大旗。他不顾母亲和几个哥哥的反对,于1939年秋,毅然带着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张可,离开家乡,到西南去寻找抗日队伍。

“谁知,当我们来到现灌南县的汤沟、白皂沟一带时,汤曙红已被汉奸周法乾杀害,汤的部队也已西撤。不得已,父亲只好在当地以教私塾糊口。”张可说。

1940年夏秋间,山东鲁南南下的八路军,和从盐城北上的新四军会合,在涟灌沭交界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张秉施异常高兴,立刻弃教,参加了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好几个同学,如汤承裕、侍伊成、周畏瑕、茆燕宾等。

埋伏偷袭鬼子汽艇

张秉施参加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后,先在区民政工作,后任灌二区民政股长。民政股长的工作除了抗日民主政府的日常民生事务外,主要就是为抗日的队伍筹措粮草。

这期间,有一段张秉施与灌二区民兵队长王占汉(曾做过灌云县人民法院院长,已去世)一道带领民兵攻打鬼子汽艇,截获鬼子两船粮食的故事。

大约是1942年夏秋间的一天,根据眼线侦察报告,鬼子有两船粮食由小汽艇牵引,从西边的沭阳方向,经涵养河向东,然后转入盐河北上,运往大伊山。

张秉施接报后,立刻通知王占汉召集起二十多个民兵,大家商议决定打鬼子汽艇,截下这两船粮食。

之后,二十多个民兵在张秉施与王占汉的带领下,埋伏在从涵养河到盐河转弯处附近。

打汽艇的同时保护粮食

这天下午,日本鬼子的小汽艇果然“突突突”地从西边来了,后面拖着两木船的粮食。木船虽然不大,是普通小木船,但满满的两船粮食也不算少了。

这时,张秉施悄悄对王占汉说:“赶快告诉大家,千万别把木船打坏了,木船万一被打坏打沉,粮食就截不到了。只打汽艇和鬼子,打木船上的伪军枪要打高一点,防止打到船,更不能扔手榴弹,只要把汽艇打熄火就好办了。”

王占汉立刻把这番话转告各民兵。

汽艇渐渐近了,民兵们看得清清楚楚,汽艇上还架着一挺机枪。上面连开汽艇和机枪手一共6个鬼子,后面的两条木船上全是用麻袋装着的粮食,每条船的麻袋上各坐着3个伪军,手里都拿着枪,押船的鬼子和伪军总共12个人。

成功截获两条粮船

王占汉立刻安排4名射击较准的民兵,两人打开汽艇的鬼子,另两人打机枪手,其余人都仔细分工,瞄准汽艇上其他几个鬼子和木船上的伪军。

不一会儿,汽艇进入了民兵的伏击圈,张秉施举起盒子枪,喊了一声“打!”民兵的二十几支枪按照分工各自瞄准对象,一起开火。

一排枪打出去以后,开汽艇的鬼子和机枪手就被撂倒了,几个鬼子、伪军也被撂倒了,其余的鬼子、伪军举枪向岸上盲目乱射,有两个鬼子赶紧钻进了汽艇的舱里。粮船上剩下的4个伪军有两个跳入水中,另两个仍举枪顽抗。

这时,汽艇因无人驾驶失去方向,在原地打转,后面粮船向前的惯性,把汽艇挤到了岸边。

张秉施立刻带着几个民兵冲到河边跳到汽艇上。汽艇舱里的两个鬼子,一个自杀了,一个被民兵活捉,顽抗的两名伪军见民兵人多,赶紧举枪投降,被民兵收了武器。跳河的两名伪军,不知去向。

二十几个民兵毫发无伤

“父亲他们没打第二排枪,总共只用几分钟时间就结束了战斗,截获了鬼子的汽艇和两船粮食,民兵没有一点损伤。”张可说。

之后,张秉施又发动预先安排好的群众同民兵一起上船运粮,不到一顿饭工夫,两船粮食就被分散运光了。

“这两船粮食主要是小麦,也有一些稖头和黄豆。后来发现,跳河的两名伪军,因钻入船底出不来,淹死了,两支长枪也被民兵缴获。”张可告诉笔者。

这次战斗缴获了一挺机枪和11支步枪,俘虏了3名日伪军,最重要的是为根据地军队筹到了两船粮食。

后来,鬼子为了报复,多次到涟灌沭交界一带进行扫荡,他们逮猪、牵牛、抓鸡、捉鸭。好在民兵有眼线,鬼子一出动,张秉施他们就知道了,能打则打,不能打,就组织群众撤退,坚壁清野,鬼子也没捞到多少好处。

为了抗战再次从教

为了培养人才,根据地积极办学,1943年初,张秉施又拾起了本行,先后在几所小学任教导主任和校长等职。

张秉施所在的学校虽然是小学,但对入学的学生年龄不加限制,不少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青年,入学后接受简单的识字和时政教育,就参加了抗日工作。

“灌云县原板浦文化站站长王文龙,比我大八九岁。他曾对我讲过,他是我父亲在沈庄小学任校长时的学生,他在沈庄小学简单学习之后,就参加了工作。”张可说,“他对我父亲的印象很深,父亲高高的个子,待人十分和气,三十来岁就满头白发,除了上课,还常在校会上给学生们讲抗日的形势,鼓舞大家树立必胜的信心。”

父亲成为革命烈士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张秉施直接从沈庄小学校长任上被调回到家乡同兴区(今灌云县同兴镇)任副区长。

一年多后,内战爆发。张秉施于1947年2月2日牺牲在大兴沟战斗中,成为革命烈士。

“他在撤出小兴沟向大兴沟靠拢的途中身负重伤,他推开上前搀扶他的人,要他们快撤,自己尽最后的力量,掩护别人撤退。”张可说。

令张可感到欣慰的是,父亲的事迹已被收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01年编的、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一书。

“该书总共收入了全国6882名党员烈士的事迹,我们连云港市被收入的有15人,灌云县被收入的仅有两人,一个是在解放淮阴战斗中用身体堵敌人枪眼而牺牲的徐佳标烈士,另一个就是我父亲张秉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