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乡村教师带着葫芦画走出国门

【连网】  (记 者 王 瑞 通讯员 董淑森 马玉梅)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在清朝康熙年间达到鼎盛。在中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寓意“福禄”,以葫芦为题材的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赋予了葫芦鲜活的艺术生命,也使葫芦艺术品具备了收藏价值。

今年初,赣榆区城南高级中学葫芦画“草根艺人”徐进涛老师受邀带着他的葫芦画走出国门,参加了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系列文化艺术旅游展,将传统文化带到了国外。

偶然机会爱上了葫芦画

徐进涛,1996年毕业于连云港教育学院美术专业,他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美术基础牢固。从教后在黄杨木雕、根雕、剪纸、油画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从美术入门到辅导美术高考生,人生阅历使他对艺术具备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审美。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徐进涛接触到了被称为“葫芦王”的葫芦画市级传承人纪光辉老师和他的葫芦画艺术,深深地被其精湛的工艺和表现力所折服,随即跟随纪光辉学习葫芦画。

他勤奋专注,悟性很高,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技能和创作主题都有很大的突破。在创作的过程中,徐进涛发现,烙画不论在木板上还是在葫芦上,原本色彩醒目、古朴典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变得灰暗平淡,影像模糊。他不断查阅资料,却始终没能找到解决办法。为此,他与老师纪光辉交流,纪老师告诉他目前尚无好的解决方法,但可以从制作方法上来探究。

在纪光辉的指导下,徐进涛反复试验,发现烙画的时候放慢烙铁运行速度,尽量和材料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采用低温烘烤,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不容易褪色,终于清除了烙画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的拦路石。

传承路上艰辛并执著着

徐进涛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怡美烙铁画社团”,吸引了30多名学生加入。他满腔热情精心传授,让“非遗”真正走入了孩子们年轻的心灵。这不但充实、活跃了他的一线教学,更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升了教与学的互动。他个人也沉浸于付出和收获的快乐与欣慰之中,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个葫芦画成品一般要经过选材、刮皮、泡洗、消毒、擦洗、审图、打稿、烙画、轧花等十几道工序,创作一件葫芦画作品,简单点的要三四天,复杂点的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为了早点完成一件作品,熬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情,家务、孩子基本上都扔给了他的妻子。

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徐进涛感慨良多。葫芦画,是倾诉,是寄托,让他拥有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和艺术王国。

带着葫芦画传承中国文化

今年1月,徐进涛受邀参加了由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新加坡华商总会、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新加坡金航旅游公司在新加坡举办的“春城洋溢华夏情”系列文化艺术旅游展活动。

在他启程赴新加坡筹备展览活动的前一天上午,七旬老岳父不幸病逝。妻子哽咽着对他说:“你放心去参展吧,我会处理好的,不要担心。”因为痴迷葫芦画,他觉得亏欠家人太多……

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活动当日展区人头攒动,参观者络绎不绝,徐进涛和协助的同伴们热情地解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渊源。正当他们饥肠辘辘的时候,一位身材魁伟的新加坡中年男子将一包食物送到展台上,友好地说:“饿了吧?快吃吧!”然后背靠电梯扶手远远望着他们憨憨地笑。徐进涛十分惊讶,心中顿时涌入一股暖流。原来在上午观展时,徐进涛对这个中年男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都一一详细给予了解答,不善言语的男子便采用了这样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真诚的谢意。

一位90高龄的陈姓华人,已口齿不清,他很想在有生之年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看上一眼。但由于年老体弱,疾病缠身,行走困难,经不起长途折腾,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他听说洋溢着浓郁中国风情的文化艺术展已开幕,便叫儿女们用轮椅推着他前来观展。他深情地观看每件作品,用断断续续的语言和徐进涛交流着中国文化及展出工艺品的风格。徐进涛将一个《富贵和谐》的葫芦画赠予老人,老人很激动,抱着葫芦画和参展人员合影留念。

相关新闻